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7月1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介紹,上半年,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3%。從市場需求和預期看,服務業新訂單指數和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分別為50.7%和60.0%,分別比上月提高0.4和0.8個百分點。
點評:今年以來,不僅僅是“服務業生產指數”,中國服務業各項經濟指標都在提示著中國服務業實現較快增長這一事實。而服務業比重超過工業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中國近年來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標。
2016年,服務業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在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384221億元,比上年實際增長7.8%,在三次產業中繼續領跑,增速比第二產業高出1.7個百分點。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2%,比上年提高5.3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出20.8個百分點。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我國經濟已經步入“服務經濟”時代,即第三產業在整個經濟活動中居于首屈一指地位的現象,也被經濟學界的不少人稱為“經濟服務化”現象。
服務業對“保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勞動力在產業之間轉換規律提示,第三產業(服務業)比制造業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據測算,我國服務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人數大約比工業多50萬人。我國資料還顯示,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常可占全部就業人員的70%至80%。從三次產業就業人員的結構來看,2015年中國一、二、三產就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28.3%、29.3%和42.4%。
服務業還是投資最多、稅收貢獻最大的領域。2016年,服務業投資仍保持兩位數增長,比上年增長10.9%,增速高出第二產業7.4個百分點; 2016年服務業稅收收入增長6.6%,比全部稅收收入增速高出3.3個百分點,高出第二產業稅收收入增速7.3個百分點。事實上,中國服務經濟的增長空間和潛力還很大,我們離服務強國還有不小的距離,這需要我們持續深化服務業改革,讓服務業繼續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穩定器”和“助推器”作用,并向服務強國邁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