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提高司法質效是司法改革的題中之義。自2016年底上海檢察院被確定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地區以來,半年時間里,上海檢察院對內優化組織結構,規范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辦案流程;對外加強同公安、看守所、司法局、法院等部門的協調合作。在實現“案件簡繁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推動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體系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簡化辦案流程,提質增效
6月2日,青浦區檢察院依法對程某、馬某提起公訴,被告人程某、馬某當庭表示認罪認罰,簽署認罪認罰文書,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罪名和量刑建議均沒有異議,整個庭審過程不到5分鐘。
“5分鐘庭審”是上海市檢察院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對于提升辦案效率的有力體現。根據去年最高檢下發的《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下稱:《試點辦法》),對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案件,庭審環節可不進行或簡化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環節,當庭宣判。這無疑大大提高了辦案的效率。
上海市青浦區檢察院檢察官劉泉告訴記者,“對于速裁類案件,除了詢問被告人是否自愿認罪認罰且知悉相關法律后果,是否對犯罪事實和證據、量刑建議存有異議,以及聽取被告人最后陳述等必要環節外,其他環節都可以省去”。
除了辦案流程簡化外,青浦區檢察院還探索出了“集約化”的辦案機制,如集中安排告知、換押,集中訊問、提供法律幫助,集中起訴、出庭公訴等。劉泉表示,速裁類案件要求的辦結時間是10天,刑期在一年以上的可延長至15天,現在基本可以在要求時間內辦結。
劉泉進一步向記者解釋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舉措。通過簡案快辦,讓‘案件簡繁分流,把司法資源集中到重大、復雜案件上,從而切實推動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青浦區檢察院自2017年1月23日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截至6月12日,已辦理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案件163件,占同期起訴案件數的32.6%。其中盜竊、危險駕駛、故意傷害、妨害公務等占七成以上。已判案中,量刑建議采納率達100%,其中超七成為確定刑期建議。
要效率也要公平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會不會讓犯罪分子鉆了漏洞?是不是放縱犯罪?劉泉的回答是否定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的案件,在辦理程序上適當從簡,在處理和量刑上適當從寬。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首先要遵循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原則。對于偶發、初犯、間接故意、社會危害小,其認罪認罰態度較好的該寬則寬。對于犯罪性質惡劣、犯罪手段殘忍、社會危害嚴重的犯罪分子,其坦白認罪不足以從輕處罰的,當嚴則嚴。
在量刑上遵循罪責罰相適應的原則,在法律規定的幅度下從寬,但不能突破法律。比如法律規定的刑罰是1年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從寬但是不能突破1年的規定。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雖然在原則上可以適用速裁程序、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等所有范圍內的案件,但也有若干慎用或禁用的情況。如對精神病人、累犯慣犯、證據存在不能排除的重大缺陷、涉黑涉惡、社會影響惡劣等情況應慎用或禁用。
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的過程中,對當事人權益的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對于犯罪嫌疑人應確保其得到有效的法律幫助,使其知悉將認定的事實情節和量刑情況,保護犯罪嫌疑人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另外充分聽取被害人異議,作為量刑參考。同時針對這類案件辦理時間短的特點,強化追繳贓款贓物,減少受害人經濟損失。
存在的挑戰
記者調研了解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帶來了司法質效的提升,但也加大了公訴承辦人的工作難度。
一是以往的公訴人主要關注案件犯罪定罪事實、情節,對量刑方面不如法院專精。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要求承辦人精準量刑,包括明確刑罰執行方式、明確量刑幅度,對于財產刑需提出確定數額。然而現行量刑指導意見涉及罪名種類又較少,這增加了一線辦案人員的工作難度。
二是針對新型案件量刑意見檢法分歧多。新型案件沒有成例可供參考,檢察方和法院方可能各有看法,容易出現分歧。如在辦理一起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案中,法院以該類型案件為新型案件沒有量刑建議可參考為由,不同意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程序起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