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樹宏
毛澤東凡與廣東人說起廣東,常常會提到當地的三個名人——孫中山、六祖慧能、南越王趙佗。這三個人,也是珠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孫中山和六祖慧能多數人都比較了解,而知道趙佗的人卻不多。
趙佗的老家在河北的正定。按照毛主席的說法,趙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這種借20世紀40年代特殊歷史現象“南下干部”的形象說法,確實是十分精準的,而且饒有趣味。
說到趙佗,必須從秦始皇開始講起。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并不包括被稱為“蠻夷”之地的南越。雄心霸氣極盛的秦始皇休養生息后,開始派出浩浩蕩蕩的兵馬,試圖一統嶺南,全面完成其偉大霸業。不曾想,因為軍隊嚴重水土不服,加上后方補給跟不上,打了幾年,非但未能打下南越,所派大將屠睢反而被當地土著殺死,秦朝大軍折戟而歸。直至幾年后,秦始皇下令在今天的廣西之地修建世界上第一條大型運河——靈渠之后,軍隊后勤有了足夠保障,這才在公元前214年全面攻取了南越之地,并設郡建縣,開始實施封建統治。這其中的關鍵人物,一個是負責掌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三郡的南海郡尉任囂,第二個便是趙佗,他是南海郡龍川縣的首任縣令。六年后,任囂病重,歿前將郡尉之職交與趙佗。秦始皇死后,趙高篡權,秦二世為政不仁,加之秦始皇伐武多年,民怨載道,中原戰亂再起,趙佗遂獨立為南越國,自立南越武王。
趙佗自任龍川縣令始,即借中原先進耕作技術和文化傳播文明,政績斐然。稱王之后,更全面施行“和揖百越”“漢越一家”的民族融合政策,自稱“蠻夷大長老”,廣受擁護。
后來,劉邦建立漢王朝,派大夫陸賈攜詔書下番禺,說服趙佗歸化中央政權,并封其為南越王。趙佗奉漢稱臣,又獲高度自治權,嶺南得以長時期的和平快速發展,呈現一派繁榮祥和景象。
漢高祖劉邦駕崩之后,呂后專權,歧視南越,并嚴限嶺南發展,趙佗據理力爭,反遭冷遇污辱,呂后甚至密詔兵進南越。趙佗憤然自立,再次尊為南越武帝。
直至漢文帝劉恒即位后,千方百計安撫趙佗,效仿漢高祖封陸賈太中大夫,再次奉詔書南下,封南越王尊號,雙方罷兵示好。趙佗再次奉漢稱臣,維護了漢王朝統一大業,嶺南大地重獲生機,獲得從未有過的大開發,甚至擴延至海上,不但捕撈業走向發達,而且交流伸展到了更遠的地區,遠達今天的東南亞甚至非洲東岸,這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更為可貴的是,趙佗還吸納了許多的海洋文明,并多方面影響了中原傳統的中華文化。
趙佗自從公元前218年隨軍率兵進攻南越,公元前214年任龍川縣令,后自立南越王,至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逝世,前后達81年,其后代王位傳至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廢南越王位,建立南越九郡,趙家統領嶺南近百年,對中華疆土和平統一、中華民族團結相親、中華經濟文化發展的貢獻居功至偉,可謂重于五嶺、廣如南海。真可謂中華統一英雄、嶺南人文始祖。
相對于趙佗如此卓越的功勛,作為趙佗事業重要載體的嶺南地區,尤其是廣東地區,雖然對趙佗做了不少的考古研究、學術探討、文物發掘和保護工作,然而相對于趙佗的豐功偉績及其重大意義,依然顯得十分單薄無力。
2015年11月10日,我專赴神往已久的趙佗家鄉石家莊正定縣尋覓趙佗遺跡,拜謁和考察了趙佗公園和趙佗先人墓,雖然林木蒼翠、形制猶在,人們也對趙佗崇敬有加,卻不能否認其簡陋蕭條,缺乏成熟豐富的機制性展示。
2017年,是秦始皇統一南越2231周年,也是趙佗出任龍川縣令2231周年。趙佗身上所蘊含的追求和遵從國家的繁榮統一、民族的團結和睦、人民的幸福安康的精神和行為,正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之要義完全一致。如此,借著2231周年的機遇,將趙佗文化上升為國家命題和國家戰略,應該是正當其時、意義深遠的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