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潔


在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中,意大利的設計呈現出獨特而高貴的美感和充滿秩序與實驗的設計哲學。意大利著名設計與藝術評論家烏別托·挨科(Umberto Eco)在1986年曾經這樣評論道,如果其他國家將設計看作是一種理論的話,那么意大利的設計則有設計的哲學,或者設計的意識形態。意大利現代設計始于20世紀初,是意大利文化、藝術、政治的組成部分之一。意大利設計總是與社會問題、美好生活聯系在一起,設計在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至今,仍有不少經典作品在不斷的創新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2017年4月,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意大利文化遺產活動與旅游部博物館司、意大利米蘭三年展基金會推出了《創意改變生活——意大利現代設計展》。展覽較為系統而全面地梳理了意大利20世紀以來的現代設計,以意大利現代設計史上著名的米蘭三年展為核心和基礎,集中展示了98位設計師、73個品牌、111套共210件設計作品。
展覽中展出的意大利設計宿將埃托·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s)及以他為核心的孟菲斯設計小組(Memphis)設計制造的經典作品,十分引人注目。這些作品詮釋了上世紀60至80年代意大利激進設計運動影響下所呈現出的后現代風格設計。
索特薩斯
| 與意大利激進設計 |
1967年,在經歷了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后,意大利爆發了全國性的鬧學潮、工人罷工,史稱“熱秋”。當時的意大利處于嚴重動蕩與變革中,民眾的思想觀念受到了強烈沖擊。與此同時,世界人類文化發展史正經歷著由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重大轉型。隨著戰后其他歐美國家出現的“嬰兒潮”,年輕人的比例迅速增加。這些年青一代具有極強的叛逆精神和實驗意識,在文化藝術領域出現了諸如波普藝術、嬉皮士、歐普藝術等新鮮的流行文化樣式,激進設計運動就是在這樣大的變革中孕育而生的。
年輕的反叛者們對社會進行全面的批評,尖銳地質疑工業和設計的結合,并攻擊理性主義和功能主義的僵化教條。激進運動的設計師們開始重新解釋意大利的設計概念,運用變形夸張的造型語言、鮮艷的色彩、各種媒材的疊加等大膽嘗試對設計作品功能至上的價值觀進行反諷。憑著這種對裝飾的、無意義的張揚與再現,激進運動的設計師們走到了意大利主流設計的對立面。其積極意義在于拓寬了設計的維度,創造出輕松活潑、樂觀愉快的新作品,并且掀起一股幾近瘋狂的實驗浪潮。
獨有的設計哲學和不斷推陳出新的叛逆精神使埃托·索特薩斯成為激進設計潮流中的核心人物。1917年,埃托·索特薩斯出生于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建筑師,是意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的現代派建筑師之一。在索特薩斯職業生涯的最初階段,主要是與父親合作——為戰后的城市樓房進行室內設計和家具設計,并參與了為城市周邊的新公寓樓進行家具設計工作。1928年,他們舉家來到都靈。隨后開始在都靈理工學院建筑系學習。“二戰”期間,索特薩斯入伍當兵。“二戰”結束后,他加入giuseppepagano建筑師組織,1947年在米蘭創辦工作室。1956年索特薩斯還曾為美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師尼爾森工作,這些豐富的工作和生活閱歷,無疑為其之后工業產品的設計革新奠定了廣泛文化基礎。
| 更輕松 更愉悅 更藝術 |
20世紀60年代是索特薩斯設計的旺盛時期,在深受英美波普藝術、極少主義、印度宗教及原始文化的影響下,索特薩斯找到了一種回避當代主流的意大利現代主義的方式。1961年,索特薩斯來到印度,這次旅行讓他對東方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對密宗藝術有了深刻的認識。在異域文化的陶冶下,索特薩斯更加堅定了之前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對理性主義的質疑。開始嘗試將設計作為交流和表達情感的媒介,由此,他的設計從實用至上的理性主義中掙脫,變得更為人性化、趣味化。
在本次國博展覽中,他的陶瓷作品《高腳杯花瓶》被展出。這件作品在設計之初只有1件,直徑17厘米、高47厘米,設計于1969年。花瓶的造型模仿印度支提窟的石柱造型,表面繪有黑白環狀花紋,表達出印度宗教哲學的神秘氣氛,具有粗獷而奔放的美感。這種造型與裝飾使花瓶本身除了具備使用功能之外還增加了趣味性。這樣的設計是對人性的解放、對裝飾的肯定,充分展示了設計師審美觀念的變化,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設計態度。
1982年,索特薩斯對其進行了再加工,并且用陶車工藝限量生產了10件。從1986年開始,弗拉維亞陶瓷公司在得到比托西的商標授權后進行批量生產。這款花瓶需要先經手工裝飾,然后用模具打造,由于這款產品的設計與手工工藝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只能進行少量生產,這也正是它的獨特之處。這些實驗性產品往往被認為是引領商品選擇和審美品位的重要風向標。這種設計師與中小企業開展合作的戰略迎合了當時意大利激進運動的設計理念:反對工業化大生產下的功能主義,設計更輕松、更愉悅、更藝術化的產品。正是這一特點使得意大利設計有別于歐洲其他國家。
︳ 游走于工業與藝術之間 |
如果說《高腳杯花瓶》是索特薩斯反對現代主義的激進實驗,是難以被實現批量生產、被大眾接受的另類設計,那么他為好利獲得公司設計的辦公設備系列產品則為索特薩斯帶來了巨大的成功,使他的激進設計思維得以傳播,并被世界承認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富有遠見的設計師。
《瓦倫汀》(Valentine)是索特薩斯任職于好利獲得公司期間設計的辦公設備系列產品之一,設計于1968年,是本次國博展覽中一件重量級展品。它代表著激進運動影響下索特薩斯設計思維的重大轉變:對標準化生產和固定的消費周期提出質疑,將激進設計作為設計實踐的指導思想,用全新的設計理念代替了理性主義思想,由嚴格的功能主義轉變到了更為人性化和更有裝飾性的大膽設計。
這件作品的主體顏色采用了鮮艷的火紅色,非常醒目。機身線條流暢,小巧便攜,即使是不用打字機的人也會感受到它的魅力。這臺打字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使用,它將秘書從辦公室中解放出來,使文字工作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這種新的產品形式與外觀色彩的變化,展示出該時期激進運動影響下意大利設計的新面孔和設計語言的新嘗試:簡潔甚至夸張的造型、明艷而燦爛的色彩,彰顯出輕松愉快、有實用性同時更具后現代的裝飾風格的調侃。endprint
在藝術家與好利獲得公司的合作中,索特薩斯就像“自由撰稿人”,負責產品設計,沉浸在各種思想文化潮流中,通過設計為行業提供寶貴的信息和觀念。另一方面,企業的商業策劃則將其打造成一個價格適宜的高消耗產品,并積極致力于廣告推廣,這種良性合作所帶來的經濟效果也是顯著的。有資料顯示,《瓦倫汀》在問世后取得了同現在蘋果公司的產品一樣的重大成功。由此可見,意大利設計師與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瓦倫汀》的出現也彰顯了1968年學生運動的靈魂,是一個正在覺醒的社會象征。《Abitare》雜志曾這樣描述:“它的名字叫Valentine,她們開發的這一產品用在除了辦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他不會提醒任何人那些無聊的工作日。相反,它會讓人想到一個業余詩人在一個安靜的星期天帶著它去鄉下寫詩,或者是一件放在公寓桌上的色彩艷麗、具有裝飾性的物品。”Valentine與其說是打字機,不如說是辦公桌上的一件裝飾品,是使用者作為知識分子或者藝術家的一種象征。可以認為,索特薩斯在該時期為企業設計的產品不斷游走于工業與藝術之間,是在探索中將工業產品與藝術品相結合的一種嘗試。而這種嘗試的背后,正說明激進設計運動對設計師思維的重要影響,為設計師60年代以后的設計作品帶來顛覆性的變化。
| 不斷“試錯” |
孟菲斯設計小組成立于1980年,可以說它的出現打破了設計界的原有秩序。1980年12月11日,索特薩斯邀請設計師巴巴拉·拉蒂斯、米凱萊·德盧基、馬克·扎尼尼、阿爾多·西比克、馬特奧·圖恩和貝丁一起討論新的設計形式時,聽到鮑勃·黛蘭的一首歌詞中重復唱到“孟菲斯的憂傷”,于是定名為“孟菲斯”。它既是古埃及的首都,又是貓王出生地田納西州的一個地名。
孟菲斯設計小組的一群設計師不斷地對當代設計的價值進行著思考和挑戰。他們設計的作品深受異域文化和現代機械的影響,非常接近當代藝術,但又可以為工業化生產所用。孟菲斯設計小組的魅力在于既可以進行研發和實驗,同時也有著企業的運營模式。這種模式真正的優勢就在于給設計師更多的創作空間,使其可以不斷地進行“試錯”。在這種不斷的“試錯”中,完成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和對固有設計思維的質疑。另一方面,“試錯”的方式避免了工業化批量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將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同時也是為新設計積累經驗的有效方法。
本次展覽中展出的這臺名為《阿育王》的落地燈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展覽中惟一一件來到中國的孟菲斯設計小組制造生產的作品。1980年,《阿育王》由索特薩斯設計、孟菲斯設計小組制造完成。這件產品的外觀如圖騰一般的形狀是由彩色鋼管拼接而成,其絢麗的顏色是通過焙燒上釉的方法獲得的,正如這群不走尋常路的年輕設計師那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一樣——不僅非常亮眼,而且引人遐想。不難看出,《阿育王》的設計也烙著印度文化的印跡。燈具的造型采用左右對稱的裝飾造型手法,借鑒圖騰的形狀特征完成。
這件作品創作的同期,孟菲斯設計小組還設計了很多令人費解的后現代作品,如1981年的carlton架、Casablanca餐具柜、Tahiti臺燈等。這些作品的誕生代表著以索特薩斯為核心的孟菲斯小組的設計理念,同時也勾勒出當時整個意大利設計的發展變化過程。孟菲斯的出現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將設計師從功能至上的理性主義中解脫出來,使他們能夠毫無束縛地進行著各種嘗試。對于索特薩斯來說,孟菲斯的創立是一種開拓,一種冒險,也是他職業生涯的輝煌轉折點。
索特薩斯借助孟菲斯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設計哲學,他在回憶一次展覽時曾指出:“對于我來說,設計不意味著為或多或少有些世故的工業中,那些多多少少有些愚昧的產品提供造型。在我看來,設計是討論生活、社會關系、政治、食物和設計本身的一種方式。”對表達方式和設計語言的不斷探索一直是意大利設計的顯著特點。而專注于對產品表現形式和功能性等課題展開的探究是希望設計出的產品能夠長久地留存在設計文化之中,這也正是意大利的設計哲學。
英國設計理論家彭妮·斯帕克在2006年的索特薩斯回顧展中這樣寫道:“(他)是一個探索新的現代設計語言的人”。
在索特薩斯的設計中,并沒有將產品的實用性視為第一性,他的設計哲學深受激進運動的影響,顛覆了理性主義功能至上的標準,甚至也忽視了工業產品需要批量生產的商業需求而進行著不斷“試錯”與創新。可以說索特薩斯的設計具有極強的創造性、趣味性和不同時代、民族和地域文化交織而產生的包容性。他的作品體現出了設計語言和形式的全新審美,注重對產品的藝術化創作,同時自由地運用新型材料和異域文化元素進行不斷“試錯”。
由此可以認為,索特薩斯在上世紀60至80年代的設計作品顛覆了現代設計的原則和審美標準,延續著意大利激進設計運動的設計風格。同時,激進運動也為索特薩斯60年代以后的作品奠定了堅實的設計哲學基礎,為索特薩斯及孟菲斯設計小組后現代風格的設計鋪平了道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