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弗朗茨·舒伯特,奧地利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繼承者,19世紀歐洲浪漫樂派的奠基人。舒伯特涉及的音樂創作有諸多種類,而他的奏鳴曲則是引領他的創作走向成熟期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古典主義風格的基礎上,表現出浪漫主義抒情因素,從而能漸漸體現出舒伯特在創作風格上的傾向。本文對《A大調奏鳴曲》(Op.120)第一樂章進行分析,從而更深刻了解舒伯特鋼琴作品的
演奏風格及技巧掌握。
關鍵詞:舒伯特 奏鳴曲 浪漫主義色彩
一、舒伯特及其鋼琴奏鳴曲
1.舒伯特生平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生于維也納,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年幼時便有了過人的音樂天賦。1808舒伯特考入皇家神學寄宿學校,跟隨著名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學習樂理和作曲方面的知識,這為他以后的音樂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813年進入了教師進修學校做助教,但他不喜歡工作的束縛,渴望自由的音樂創作空間。1814年《F大調彌撒曲》的演出成功,使舒伯特堅定終生奉獻給音樂創作的信念。從此,年僅17歲的舒伯特踏上了一條自由且艱難,幸福且貧困的音樂創作之路。此后,舒伯特沒有一個固定的工作,都是靠朋友們資助維生。舒伯特僅活到31歲,在短暫的生涯里創作了九部交響曲、十四部歌劇、兩部序曲、數以百計的鋼琴曲及六百多首藝術歌曲,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未完成交響曲》,《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等。舒伯特短暫的一生有著無數坎坷經歷,但并不會影響他的創作激情,他的作品總能帶給人們喜悅之情。
2.舒伯特鋼琴奏鳴曲
舒伯特被譽為“歌曲之王”,在器樂創作上也為世人留下了大量精品,包括交響曲、室內樂及鋼琴作品。其中鋼琴作品有奏鳴曲、幻想曲、圓舞曲等。舒伯特短暫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創作鋼琴奏鳴曲。他創作手法獨特,注入了浪漫主義色彩。每首奏鳴曲都投入了自己真實的情感,富有歌唱性的主題使人們記憶深刻。
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探索時期:1815-1818年。E大調(D.157)、C大調(D.279)、降A大調(D.566)、B大調(D.575或Op.147)、a小調(D.537或Op.164)降E大調(D.568或Op.122)。中期,成熟時期:1823-1826年。a小調(D.784或Op.143)、a小調(D.845或Op.42)、A大調(D.664或Op.120)、D大調(D.850或Op.53)、G大調(D.894或Op.78)。晚期,巔峰時期:1828年。c小調(D.958)、A大調(D.959)、降B大調(D.960)。
3.《A大調奏鳴曲》(Op.120)創作背景
1819年夏天,舒伯特和好友一起到奧地利北部旅行,據說這首奏鳴曲是為當時住宿旅店老板的女兒所創作的。在這期間,舒伯特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當中。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曲風明亮,結構小巧,段落清晰,流動的歌唱性旋律感人至深。整首曲子以歌唱性的語言向人們描繪充滿幸福的感覺。這也體現了舒伯特的個性,對生活的熱愛及美好追求。
二、《A大調奏鳴曲》(Op.120)演奏技巧分析
1.織體結構分析
《A大調奏鳴曲》共三個樂章。本文以第一樂章為重點進行分析。 中庸的小快板,A大調,奏鳴曲式結構。分為四個部分:呈示部(1-47小節);第二部分展開部(48-79小節);再現部(80-126小節);結尾部(127-133小節)。
呈示部,包括主部(1-20小節);副部(21-47小節)。
主部是由三段曲式結構構成。第一小節開始于附點節奏的弱起,接下來旋律聲部以這種附點節奏型居多,體現旋律的歌唱性,柔美的線條,更能表現出抒情性。左手為連續的八分音符彈奏,注意保持音及連線。恰到好處的連線,可使樂曲達到抒情的效果。主部體現的是多聲部旋律,也是主調織體結構。是最上層主要的旋律,可以突出高聲部的效果。猶如一位女高音用優美,流動的聲線演唱。多處配以和聲旋律效果,不僅可以增添色彩,還使人對旋律印象深刻。再配以左手有序的伴奏,傳出了濃濃情意。(譜例一)
副部是又單聲部旋律構成。右手為單聲部,簡單明朗的旋律線條。左手為整齊有序的三連音作為伴奏音型。聽覺上感覺更隨和,更有流動性。(譜例二)
(1)主調織體結構
主調織體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旋律層、和聲層、低音層。
首先是旋律層,放在曲譜中最高音層的位置,說是旋律的主要構成。由于處在高音區的位置上,聽覺上會起到突出的效果,使人印象深刻。多處采用單音式或和弦兩種形式。(譜例三)
旋律層有時也會出現在底層,這樣可以增加音響的渾厚感,會使聽者感覺到旋律的流動性,豐富多彩。也可以起到不同層次的對比。(譜例四)
同時左右手的旋律也會交替變換的出現在不同音區上,猶如男女歌手對唱一樣,可以看出作者在創作上的別出心裁。(譜例五)
其次是和聲層,作者為了突出伴奏聲部的陪襯作用,在創作中經常在對應旋律聲部的位置配上和弦或雙音,這樣整體的和聲很效果豐滿立體。低音層為最下方的聲部。在低音層中使用了持續音,可以起到穩定保持的作用。
(2)二聲部復調織體結構
舒伯特的創作獨具匠心,為了使作品更精彩他使用了復調織體結構。利用不同的聲部模仿的形式來展示同一個主題。在第一樂章展開部的第一小節中,右手以第四拍單獨進入主題。左手與右手呈現二度關系。因為是模仿二聲部,所以在時間上會有間隔,演奏時要很從容,控制好節奏。(譜例六)
2.節奏形態
節奏好比音樂的支架,旋律則就是它的血肉。節奏形態能夠賦予音樂靈魂,能夠把作者想要表達的傳遞給我們。如果整首作品節奏統一呆板,那它就會失去欣賞性。通過舒伯特的創作理念,可以看出他對節奏運用非常重視。endprint
(1)毗連型節奏
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采用的是弱起前綴與順分型節奏的結合。雖是弱起,但節奏流暢通順。簡單的節奏型,配上簡單的旋律,使第一樂章主題開頭清晰、明亮、結實、感情真實。(譜例三)
(2)三連音節奏
第一樂章副部主題,左手大量采用了三連音伴奏音型。旋律聽起來會更加規整和流動。右手手指觸鍵的速度較慢,每彈完一個音的同時,手指要保留微小的重量在琴鍵上,作為一個小的支點,然后通過手腕把重量轉移到接下來要音符上。在樂譜上用弧線來標明,或直接注明(Legato)??傮w的抒情風格并沒有變,旋律聲部的音色要彈得更加的輕盈明亮,仿佛是很多閃閃發光珍珠和寶石一樣。(譜例七)
(3)附點型節奏
第一樂章中,右手大部分為附點節奏。附點是為了它前面的一個音符做強調。既強調了前一個音,也傾向于后面弱拍時值短的音符,這樣的貫穿產生了流動性,層層遞進。
(4)不規則節奏
如果說整首作品節奏統一呆板,那它就會失去欣賞性。通過舒伯特的創作理念,可以看出他對節奏運用非常重。
第一樂章副部。左手為三連音伴奏音型,與右手形成了二對三的節奏。二對三節奏顛覆了以往規整的對位。由于錯位而產生的不和諧節奏造成緊張感,使人不安。之后聲部反復互換,使之層層推向高潮。(譜例七)
3.觸鍵方式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就如人們朗誦時的抑、揚、頓、挫一樣,觸鍵的方式方法決定了音量和音色的不同,它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傳遞出作品所要表達的情緒和內涵,令人回味無窮,這是世間所有的話語和文字所無法描述的。音樂作品中對音色和音量的處理和控制,直接影響到各聲部的結合的整體聽覺效果。眾所周知鋼琴上每一個樂音的構成都是由基音加上它產生的泛音。在處理兩個音域上很靠近的聲部時,要注意所用力度的不同,這樣各聲部所產生的基音和泛音才不會相互抵消。對于這首奏鳴曲來說,左手運用了多種伴奏音型。分解形式,短琶音形式,三連音形式等等。這些伴奏要彈得弱些,但不能沒有聲音,主題鮮明連貫。這就要通過手指觸鍵的音量來控制好。
三、演奏風格的把握
舒伯特的奏鳴曲既有古典主義的特點,又有浪漫主義的特征?!禔大調奏鳴曲》(Op.120)是舒伯特創作的篇幅最短的一首奏鳴曲,及其富有歌唱性。曲調優美抒情,抒發出作者當時溫暖和閑適的心情。在演奏中在突出主題的同時,次要的旋律的演奏和處理也是極其重要的。演奏者應充分重視它們在音樂中的相互作用。音樂的主題就如同話劇中的自白一樣,那么其他形式的對話就是音樂中蘊藏的次要旋律。在演奏一部和聲性豐富的樂曲時,主體和次要旋律在音樂情緒上是統一的,即音樂語言中抑、揚、頓、挫要統一。次要旋律的處理可以相對自由,音量可隨音樂的情緒的發展而變化。
這首奏鳴曲,沒有太多的技術難關,學習初期主要是細心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鋼琴作品中多處用到重復樂句,為了區分一樣的樂句,使用的力度記號為一強一弱,或者更弱等等,直到聲音越來越弱,慢慢消失。此外,也有突強馬上轉弱。如連續上行的八度音階,掌握好力度,音要彈得深。每小節最后一拍的八度音要從容地揚上去,然后帶動手臂的力量彈下一個音。八度上行結束后馬上轉弱。(譜例十)能夠完整地彈奏樂曲后要以推敲或繼續磨煉必要的細節為輔,即以音樂來帶動技術,音樂也才會有感染力。在練習時,進一步理解作品所要揭示的音樂內容和各種表現手法,鍛煉使思想感情處在領先地位,起到帶動演奏的作用才能在演奏時進行藝術再創造。這樣學習質量和水平就會逐步提高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四、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對鋼琴表演藝術的推動
舒伯特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精神的作曲家。他的音樂旋律自由伸展,主題鮮明,豐富的織體結構,獨特的節奏組合,作品充滿了歌唱性。顛覆了古典風格,強調濃厚的個人思想感情,使整體耳目一新。作為一名浪漫主義開端和古典繼承者的作曲家,在音樂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又開創了一種浪漫主義的潮流。以至廣大音樂愛好者無一不為之傾心.
參考文獻:
[1]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顏詠.簡析舒伯特《E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1).
[3]田可文,陳永.西方音樂史(第2版)[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4]顏詠.舒伯特最后三首鋼琴奏鳴曲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
[5]張帆.解讀舒伯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D.664)[D].燕山大學,2011.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