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
在日前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金融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提出要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這標志著中國金融業將步入全新的發展時期。
新時期的金融定位
將服務實體經濟列為金融工作三項任務之首,實質上是明確了金融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的定位。在一段時間中,金融業的快速發展與過度繁榮,使人們對金融本質的理解出現了不小的偏差。在一些人看來,金融無所不能,金融效率的高低決定著實體經濟繁榮程度和國民富裕水平?;谶@種觀點,降低金融準入門檻、推動金融要素市場化以及放松監管等等,都可以通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來促進金融繁榮,進而帶來實體經濟的發展。但現實告訴我們,情況并非總是如此。新世紀以來,全球金融監管放松所帶來的金融業繁榮,并未如愿帶來實體經濟同樣的增長,反而導致金融機構甚至是實體企業自身的脫實向虛,經濟結構嚴重扭曲,最終引發嚴重的資產泡沫和次貸危機,反倒給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傷害。
對中國而言,在過去幾年中,盡管還遠未嚴重到危機的程度,但一些類似的問題和風險也在不斷累積。一是金融業規模快速擴張,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引發了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二是在金融創新加速的同時,監管制度的完善相對滯后,導致套利業務盛行,大量風險游離于監管之外;三是金融機構過于關注短期收益,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明顯減弱,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向金融市場相關領域,脫實向虛愈發嚴重。以上種種跡象,均意味著金融繁榮與實體經濟發展的背離,由于缺乏實體經濟發展做支撐,金融業依靠“自娛自樂”帶來的繁榮必然是伴隨著系統性風險的快速積累。
在以上背景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回歸支持實體經濟的本源,是在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金融業經歷了一段時間過度創新,脫實向虛愈發明顯,金融風險事件日益增多)對金融業做出的一個全新的、明確的定位。
結構減速背景下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原有經濟結構被打破,失衡與再平衡成為過去十年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全球實體經濟增長步入停滯期,而中國經濟則進入了新常態。我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結構性減速。一方面是整體經濟增速的放緩,另一方面則是伴隨著中長期的結構性調整和變化。
經濟增長方面。如果剔除2009年財政強刺激政策引致的2010年經濟增長率的“異動”,中國經濟增速的緩慢下滑始于2008年初,而且下行的壓力至今未減。盡管2017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回升至6.9%,但從長期來看,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增長率下降,技術進步緩慢,決定了我國經濟增長依然面臨諸多困難。
結構調整方面。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過程,也推動了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從產業構成來看,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顯著上升,從2006年的45.9%上升到2016年的59.1%,而第二產業的貢獻度則從2010年最高峰時的57.4%下降到2010年的37.8%;從需求構來成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大幅提高,從2006年的42%上升到了2016年的64.6%,投資的貢獻度則從2009年最高時的86.5%急速下跌至2016年的42.2%,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則在2008年以后的多數年份為負。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目前仍處于調整期,在經濟增速逐步趨緩的同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正從投資和傳統制造業轉向消費和服務業。這一轉變對金融業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許多問題的根源。
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實體經濟對金融發展的影響仍然是決定性的,金融風險在很多時候都是實體經濟缺陷在金融層面的鏡像而已。具體而言,經濟減速與結構調整,中央、地方財政,國企制度等領域所存在的問題,一一投射到金融層面,成為諸多風險隱患的根源。
經濟結構性減速對金融的影響。其一,經濟減速,意味著對金融的有效需求減弱,難以為金融業的持續擴張提供空間。其二,制造業是金融業傳統資源配置的主要領域,制造業的調整,一方面會給存量貸款帶來信用風險挑戰,另一方面也會讓銀行業的資金投向缺乏明確的目標和依托。其三,盡管在理論上,消費和服務業興起會帶來新的機遇,但以服務對公客戶為主的傳統金融業務模式,難以適應消費和服務業金融需求小額、分散的特征,脫虛向實的難度加大。
財政對金融的影響。地方政府融資以及房地產泡沫問題,都或多或少的與中央地方財政的財權、事權分配有關。盡管近年來融資約束越來越強,但地方政府的融資沖動猶在,加之經濟結構調整背景下,資金難以找到具有安全邊際的投向,地方政府自然就成為金融機構競相追捧的對象。以至于地方政府隱性負債模式花樣翻新,規模迅速擴張。
國企改革對金融的影響。企業去杠桿一直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核心內容,但在過去幾年中并未取得明顯成果,尤其是國有企業,杠桿率水平還一直穩中有升。究其原因,一方面與國有企業財務預算軟化,難以對過度負債行為形成有效的自我約束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部分僵尸企業難以迅速退出,占用了大量資源,并形成潛在的金融風險。
對金融業而言,實體經濟所存在的問題是給定的外部約束,盡管金融業可以部分參與這些問題的化解,但根本的解決之道,仍在于如何去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地方債務制度和國企制度的改革與完善,等等。
制度改革助力金融支持實體經濟
要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從金融層面應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要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目前來看,我國經濟、金融領域中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包括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國有企業高杠桿、地方政府債務,等等。以上這些問題都早已存在,有些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在政策制定和實施層面,仍有危機意識不夠、執行力度不夠等問題,潛在風險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以上這些潛在系統性風險,成因各不相同,但也相互關聯,在具體的防范、化解中,需要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按照輕重緩急和危害程度,統籌先后順序和政策協調,積極穩妥化解相關風險。
一是要正視風險,對高概率的、明顯的“灰犀?!笔录凶銐虻闹匾暎嫣岣呓鹑跈C構、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風險意識。二是統籌全局,制定防范和化解方案。由于系統性風險天然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特征,政府需要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三是推進制度改革,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如前所述,許多潛在金融風險的形成,往往與實體經濟或制度的缺陷有關。在現有框架之下,難以阻止風險的進一步升級,必須訴諸于體制改革和完善。
目前來看,已經明確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金融監管改革,建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統籌金融監管規則制定、監管協調與監管問責。二是國企去杠桿,一方面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合格市場主體的體制和機制;另一方面加快僵尸企業的處置、退出工作,在化解存量金融風險的同時,優化資源配置效率。三是約束地方政府過度負債,在繼續規范地方政府融資行為的同時,不斷充實、完善地方債務發行的正常渠道。
二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
如何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適應產業和經濟結構調整,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是金融工作會議要求的關鍵所在??筛倪M的領域包括:
一是優化金融結構。促進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發展,為優化企業債務結構、降低杠桿率奠定制度性基礎。二是優化客戶結構。適應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優化產品服務、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加大對小微企業和零售客戶等普惠金融業務的支持力度。三是完善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引導金融機構逐步建立、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樹立長期穩健經營的理念,降低對短期利益的過分關注,以推動銀企關系的進一步改善。四是完善、優化監管體系。強化監管是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保障,從目前來看,統一監管規則,強化監管協調,進一步壓縮金融套利空間,都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當然,完善監管并不只是一味提高監管標準,優化監管同樣重要。在強化監管,遏制金融套利的同時,還應全面統籌政出多門的各種監管措施,對存在重疊或交叉的各項政策進行統一的梳理、整合,并配合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要求和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對需要支持的領域進行適當傾斜。(作者為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