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榮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河道的功能也不在局限于防汛,人們對于其生態作用以及城市景觀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這也就需要在進行河道工程的具體建設之前,需要對各個河段的自然特征與保護措施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技術手段來進行生態河道的建設工作。本文就生態河道系統的整治以及建設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生態河道;整治;建設
中圖分類號: TV8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22
生態城市建設包含了以人為本城市規劃方案的制定、環境的持續整治工作以及資源持續開發利用體系的構建等多方面的內容。而城市河道的生態系統作為其生態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要求相關城市規劃人員加強對生態河道系統建設工作與整治工作的重視程度,并需要在發揮出河道防汛功能的基礎上,將其生態作用得以充分的發揮。
1 生態型河道的整治建設
1.1 進行混凝土河床與護岸的改造工作
為了對人們居住周邊的水環境進行改善,就需要對河道治理過程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以及漿砌墻護岸給予必要的改造,并在此基礎上使得該河道的生態功能以及原本面貌得以恢復。在進行該環節的改造過程中,需要將漿砌墻護岸的上半部分進行拆除,然后用土料進行筑堤,并通過自然草皮實現護坡的效果。對于設計洪水位直線的部分硬質護岸需要進行保留,并防止洪水的沖刷。在自然力的影響下,其會導致河道形成淺灘與深潭等自然分布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借助于多種施工來料來達到堤岸的構造,就能夠營造出一個生態豐富的多樣化環境,并使得該河道的生態功能得以充分發揮。一般在對混凝土河床與護岸進行整治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在確保河道行洪安全這一基礎上,來進一步增長其調蓄洪水的能力,這樣不僅能夠發揮出河道的調節洪水能力以及防汛功能,還能夠使得水流中的含氧量得到進一步優化,并使得該河道的自凈能力得到增強。
1.2 城鎮建設過程中河道的整治措施
在以往城鎮建設的過程中,填平市場或者在小河溝上加蓋水泥板是一種普遍的做法,但是該做法雖然能夠使得土地使用空間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卻使得水面面積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并直接影響到該區域的生態環境。隨著城鎮中下水管系統分流制以及污水集流工程的實施,使得在進行城鎮建設的過程中也就可以進行部分水面的適當還原,并可以通過建設水面景觀的方式來改善城市環境。對于現有的開敞河道還需要進行河流面積的依法劃定,并要求所有工程都不得侵占。在非汛期河道能夠為該城鎮的居民們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閑娛樂空間,為了確保河道中水資源的充沛,還可以污水處理之后形成的中水排入到河道之中,并使得該河道的基礎流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此外為了實現水體在河道中的凈化效果,也就需要對岸邊進行大規模的綠化與美化處理,并需要讓河流、綠地以及樹木3者形成良好的生態網絡,從而使得整個河道以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優化。
在有了河道空間之后,如何進行河流水源的處理也就成為了一個關鍵問題,因此相關的市政規劃人員就可以就自然水循環的角度出發,并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經驗,來將花壇、紅底以及路面的管道做成透水性結構,這樣就能夠加強對雨水的收集能力,并能夠使得該城鎮的水環境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1.3 河道護岸的規劃設計
在對河道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還可以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來借助于多樣化的護岸形式,營造出豐富多彩的水面景觀。此外在進行護岸的規劃與設計過程中,還需要對該河流的特點、周邊自然生態狀況等因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精心的構思。為了確保河流生物的生存以及繁殖,還需要在進行河道治理的過程中采取一些對水環境無破壞的材料,這樣才能夠使得整治之后的河流能夠與周邊的河堤協調發展,并能夠在滿足人們對水環境需求的同時,也滿足多種生物的生存需求。
2 提升河道建設效果的幾點措施
在現階段的生態河道系統整治建設工作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并難以取得一個良好的整治效果,這也就要求相關的設計人員能夠充分重視生態設計以及施工技術的選擇。
2.1 進行堤線以及堤型的合理選擇
在進行堤線的布置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該河道的各種特征,并需要在盡可能保留其自然形態的基礎上,來對其蜿蜒性與分叉散亂狀態進行合理的保留,也就是盡可能進行濕地、河灣以及淺灘的恢復與保留。在具備有一定施工條件的還可以盡可能使得堤線離開岸坡的坡頂,這樣就可以在保留足夠的行洪斷面這一基礎上,來保持整個岸坡的天然形態,從而在確保堤身穩定性這一基礎上有效保護岸坡上的天然植被,從而對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起到一定的保護效果。
在進行堤型的選擇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周邊的場地以及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來進行多種方案的擇優選用。在進行堤型的選擇過程中除了需要充分滿足該工程的滲透穩定性以及滑動穩定性等條件之外,還需要根據該區域的生態保護以及生態恢復技術要求,來盡可能運用當地的原始的生態材料來進行堤型的建立,并使得河道內外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協調。在進行堤型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盡可能避免出現多地采用直立鋼筋混凝土進行澆筑的情況發生,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該堤型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堤內外的空氣交換率。
2.2 進行岸坡的防護
在對河道的岸坡進行整治建設的過程中,其一方面需要盡可能保護岸坡周邊的原生植被,對于一些局部不穩定的岸坡還需要借助于局部的工程措施來進行處理,從而有效避免大面積銷坡情況的發生。此外還可以采用植被護坡的方式,來在坡面上進行適宜植物的種植,并達到一定的防蟲固坡的效果。在河道坡岸植物的選擇過程中還需要其擁有良好的防水土流失效果,一般情況下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蝕包含以下3個基本流程:坡面土壤表層被雨水濺蝕,并在遭遇到動物的踩踏之后出現輸送以及破壞的情況;疏松后的土壤容易直接被雨水沖刷或者搬運;滑坡或者崩塌導致的塊體運動??梢哉f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下會表現出來不同的侵蝕形式,而最終的土壤流失則是因為侵蝕力與土壤抗侵蝕力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借助于在坡岸上進行綠化植被種植的方法,其能夠使得侵蝕力得到進一步的弱化,并會對坡角附近的深潭以及淺灘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從而保障該河床的多樣化,以及增加各種生物的和諧性。
2.3 對于一些已建堤防進行必要的生態修復
在以往河道堤防的建設過程中,因為認識以及技術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得許多河道堤防在使用過程中會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相關的市政建設人員能夠及時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來盡可能減少與避免堤防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力度,在進行已建堤防的整治過程中還需要將生態修復作為主要方式,在此過程中還需要盡可能保障河岸原本的植被不會受到破壞。
3 結束語
進行生態河道系統的整治與建設工作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因此相關的鄉鎮在進行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就需要對現有的河道工程進行不斷的優化與完善,并在對河道中存在的隱患進行消除的過程中,來恢復其周邊的生態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能夠促進該鄉鎮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宏寬.生態河道系統整治與建設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31).
[2]陳大江.生態混凝土護坡對河道生態功能的意義[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7):2166.
[3]徐健.淺議生態護坡技術在河道整治中的應用[J].新農村(黑龍江),2013(6):146.
[4]吳蘇舒,劉勁松,胡曉東,等.典型入湖河道生態過濾系統研究以長蕩湖東風河為例[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6(11):3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