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張宏靜
摘 要:榆陽區是傳統種植大縣,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區域優勢。為了能夠做大做強榆陽區設施蔬菜產業,使設施蔬菜產業成為榆陽區近郊和川道地區農民致富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本文分析了榆陽區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并提出了今后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設施蔬菜;現狀;問題;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64
1 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榆陽區是榆林市設施蔬菜標準化建設示范區,2009年陜西省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建設項目啟動以來,為了打造全市設施蔬菜第一區,結合榆陽區實際,采取“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多元投入、整鄉推進”的發展思路,以210國道為主線,以魚河鎮為重點,以國營農場為突破口,采取“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到位指導、到戶建設”的工作措施,累計新建高標準設施蔬菜基地1077hm2,先后建成2000m2智能溫室4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2個,設施蔬菜標準園7個,集中育苗點9處,百畝以上集中連片基地32處。年產果蔬菜12萬t,年產值1.9億元,成為近年來城郊農民增收的新亮點。走出了一條“以點帶面、利益驅動、滾動發展、逐步壯大”的“四季農業”發展新模式。
根據榆陽區區域優勢和產業特色,逐步打造“四個示范帶”,即南部以魚河鎮為中心建成設施果品、蔬菜生產示范帶;東南部以余興莊辦事處趙家峁村為中心建成時令性水果觀光采摘示范帶;西部以芹河鄉酸梨海則村為中心建成草莓、芝麻香瓜等特色瓜果示范帶;北部以小紀汗鄉、牛家梁鎮為中心建成溫室和塑料大棚相結合辣椒、西甜瓜示范帶;初步形成秋延、冬春、早春三大生產型。年生產反季節無公害蔬菜5萬t,年產值8000萬元。全區蔬菜產業呈現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商品化銷售的可喜局面。建成榆林中心城市反季節蔬菜供應基地,成為榆陽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2 存在的問題
2.1 設施蔬菜科技含量有待提升
近年來,隨著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成果不斷應用到生產實踐當中,設施農業得以飛速發展。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等科技手段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蔬菜的產量,而且使得蔬菜的品質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常規的科技手段已不能滿足市場對蔬菜更高的需求。蔬菜生產應該以高新科技手段為支撐,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的蔬菜種植模式,使蔬菜生產向著產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2.2 設施蔬菜質量安全和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
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是全民最關心的問題,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的監管和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一直以來是榆陽區設施蔬菜產業發展所面臨的2大難題。隨著榆陽區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大面積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被占用,土壤和灌溉條件較好的蔬菜生產用地逐年減少。很多菜農果農選擇在交通便利的城郊區域進行蔬菜生產。而對于能源城市來說,絕大多數的工礦企業分布在城郊,蔬菜生產所需的空氣、土壤和水源條件難以得到監管。農藥施用管理制度多流于形式,為了提高產量和品質,菜農對農藥的施用時間、次數以及用量隨意性較大;榆陽區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多分布零散,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的生產模式發展緩慢,如何更好的整合土壤等生產資源,制定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是榆陽區發展設施蔬菜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3 發展對策
榆陽區以建設榆林中心城市菜籃子工程為目標,按照“擴面積、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的思路,將設施蔬菜與大田種植一起抓,實施區域化發展、板塊式推進戰略,依靠科技提高競爭力,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生產布局、品種結構,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全力打造全市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第一區。
3.1 爭取中省市區各級資金補貼,促進榆陽區設施蔬菜產業全面發展
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區一號文件精神,整合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資金,集中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每年新增設施蔬菜生產基地67hm2,到2020年全區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333hm2。在鞏固原有示范基地提質增效和擴大規模的基礎上,打造和提升4大設施蔬菜產業帶。真正成為榆林人民的“果袋子”、“菜籃子”。
3.2 保護現有設施蔬菜用地
大力保護現有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蔬菜不耐儲運的特點,使得很大一部分蔬菜必須依靠城郊菜地來滿足。近年來的城市建設使得城郊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面臨面積縮水、遭受嚴重環境污染等問題。為切實保護城郊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農業相關部門應采取積極措施,聯合市政建設、環保等部門把城郊設施蔬菜生產用地與城市景觀規劃相結合,將其列入城區規劃并加以保護。
3.3 加大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與推廣力度
啟動科技興農工程,充分發揮科技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引進設施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加快“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品認證、商標注冊、地理標識等工作,打造冠名榆陽的“大漠蔬菜”、“榆陽草莓”、“芝麻香瓜”等一批知名品牌。建設規模大、標準高的蔬菜批發市場,配套建設冷鏈、加工、儲藏、運輸、質量檢測等設備,積極推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餐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擴大與周邊省市大型農產品交易中心、批發市場、超市的合作與交流,實現產銷兩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