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穎+陳宗霖
摘 要: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是一項高產穩產、節本增效、環境友好、增進稻米安全的新技術。該技術協調了高產與高效、安全、環保的關系,博羅縣通過連續多年來的示范推廣,該項技術已經受到博羅縣大多數水稻種植戶的好評和接受,為博羅縣水稻增產增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關鍵詞: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示范推廣
中圖分類號:S14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31
前言
博羅縣大部分地區處于北回歸線以南,光熱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22.8℃,無霜期338d,年平均降雨量1827mm,平均相對濕度80%,屬東南沿海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
博羅縣是廣東省傳統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糧食是博羅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特別是水稻生產,形成東部以石壩鎮,南部以龍溪鎮,西部以石灣鎮,北部以柏塘鎮、公莊鎮為主要糧產區,各鎮合理布局的水稻生產格局。全縣水稻播種面積2.07萬hm2。近年來博羅縣在推廣農科實用技術,實施良種良法,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1 當前博羅縣水稻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農村耕地日益減少、生產資料價格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由于種植水稻的經濟效益不高,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改種其他經濟作物,水稻的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同時在化肥、農藥使用上,因農民缺乏必要的農業技術知識而導致的施肥、用藥不當、超量使用現象觸目驚心,不僅直接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農作物的藥害以及增大了對人身安全的威脅,同時還增加了經營成本。因此推廣一套節本增效、環境友好的水稻生產新技術勢在必行。
2 水稻“三控”施肥技術在博羅縣的示范推廣情況
2.1 推廣過程
水稻“三控”技術是針對目前水稻生產中化肥農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稻米食用安全受威脅、環境污染重等突出問題,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和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合作研制的、以控肥、控苗、控病蟲(簡稱“三控”)為特色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術體系。該項技術與傳統栽培技術的最主要差異是:氮肥推遲施用并減少氮肥施用量,同時杜絕施用回青肥。在水稻成熟期,采用“三控”施肥技術的水稻青枝蠟稈,穗大粒多,谷粒飽滿,而且穗子在葉子下面,俗稱“葉下禾”,與傳統技術形成鮮明的對比。“葉下禾”這種長相的好處是:葉片受光好,有利于增強后期光合作用,增加物質生產,為籽粒充實打下物質基礎。采用“三控”施肥技術,水稻抗倒性明顯比傳統技術要好,倒伏明顯減輕,這在早稻和天氣不好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博羅縣是惠州市最早示范、推廣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的縣(區),也是目前惠州市示范、推廣水稻“三控”施肥技術面積最大的縣(區)。2010年就已開始引進水稻“三控”施肥技術進行試驗、示范、推廣。2010年博羅縣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示范推廣面積達0.08萬hm2;2011年推廣面積達0.33萬hm2;2012年推廣面積達0.8萬hm2,2013年底全縣推廣面積達到了1.27萬hm2,2016年底全縣推廣面積達到了1.6萬hm2。實施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的田塊均增產8%以上。從 2011年開始到2017年連續幾年列為博羅縣水稻主推技術。
2.2 推廣效果
將該項技術和水稻良種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加強宣傳培訓、搞好示范基地建設、舉辦現場觀摩會等措施來促進該項技術在博羅縣的推廣。項目區水稻平均每667m2產441kg,與對照區傳統栽培平均每667m2產385kg對比,每667m2增產56kg。“三控”施肥技術通過控制無效分蘗、降低苗峰,提高了群體的通風透光性,因而病蟲害減少。每667m2可少打1次藥,節約農藥成本20元,每667m2少施一次肥,節約人工和肥料費用20元,經濟效益明顯。推廣應用該技術,化肥污染明顯減輕,病蟲害減少,有利于環境良好,稻米食用安全。
經田間觀察和調查,水稻“三控”栽培與常規栽培對比有較明顯的優勢: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的禾苗,群體結構比較合理、通風透光性較好、單株禾苗生長較為健壯、葉片較挺立。倒伏大幅減輕,抗逆性強,穩產性好,普遍增產8%以上;省肥省藥,安全環保,每667m2節約尿素約3~4kg,減少打藥次數1~2次,減少施肥次數1~2次;簡單實用,適應性廣;只要按技術規程去做,就可獲得穩定的增產增收效果,不同地點、不同品種、不同土壤條件下均可應用,效果穩定。通過連續多年來積極示范、推廣,目前該項技術已經受到大多數水稻種植戶的接受和好評,為水稻增產增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該項技術對于保障糧食穩定供給和糧食質量安全,確保水稻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 示范推廣的主要做法
3.1 成立工作領導小組
為更好地抓好該項技術在博羅縣的示范推廣應用,我們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領導小組負責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示范推廣的組織協調及監督檢查,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辦公室主要負責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示范推廣的日常工作,包括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宣傳、落實各項技術措施以及協助領導小組做好檢查監督工作,同時及時向領導小組匯報,反饋相關情況。
3.2 加強對鎮技術骨干及水稻種植戶的技術培訓
在該項技術的示范推廣過程中,共舉辦100期水稻“三控”施肥技術培訓班,培訓范圍覆蓋全縣18個鎮,共培訓農戶8000多人次,輻射帶動農戶12萬多人次。為了提高培訓的效果和質量,特別邀請了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專家進行授課。另外為了搞好水稻“三控”施肥技術培訓和宣傳工作,我們購買了5000冊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鐘旭華博士等人的著作《水稻“三控”施肥技術》一書,還有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編寫的單張《水稻“三控”施肥技術規程》宣傳資料交到印刷廠印刷了5萬份,并發放到農戶手中。endprint
3.3 認真抓好示范基地建設工作
在博羅縣水稻種植面積較大的觀音閣鎮彭村村、公莊鎮松園圍村分別建立集中連片66.67hm2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縣級千畝示范片基地,同時積極鼓勵支持全縣各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建立集中連片6.67hm2水稻“三控”施肥技術鎮級百畝示范片基地。同時開展對比試驗,將效果展示給農民看,加深大家對三控施肥技術的了解和印象,增強農戶使用該項技術的信心。
3.4 加大宣傳力度
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加大宣傳發動力度,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欄、以及科技下鄉咨詢、現場技術指導等多種形式,宣傳水稻“三控”施肥技術,介紹先進經驗和實施效果,引導農民逐步轉變施肥觀念,改變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全面推進該項技術的示范推廣工作。同時通過舉辦現場觀摩會,擴大影響力。到目前共舉辦了45期現場觀摩會,其中縣級觀摩會10期,鎮級觀摩會35期。
3.5 提高農戶的參與積極性
在示范推廣過程中,采購了一批農用生產資料,包括水稻種子、農用薄膜、育秧盤、農藥、肥料等,及時足額發放到示范戶手中。對示范片農戶進行物化補貼,提高了示范片農戶的參與積極性。
3.6 應用情況和滿意度調查
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調查,了解農民對該項技術的應用情況和滿意度。其中向觀音閣鎮彭村村示范基地的示范戶發放40份“省級優勢農作物重大技術集成推廣水稻‘三控示范區示范戶問卷調查”,占該示范基地示范戶(125戶)32%。收回40份調查問卷。調查結果:38戶對本技術很滿意,2戶滿意,滿意率100%;增產顯著,增產幅度都達到50kg以上;沒有補助都會繼續應用本技術。為證實此次問卷調查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我們電話抽樣調查了其中10戶農戶,回答均與問卷調查一致。
另外在公莊鎮松園圍村召集了6戶示范戶進行座談調查。一致認為:本技術肥料利用率較高,可以減少氮肥的施用量;病蟲害的發生相對較輕,可以減少1~2次打藥;增產明顯,可以增產30~60kg;明年會繼續使用本技術。
4 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受天氣影響大
由于天氣對水稻生產的影響較大,使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博羅縣2013年4—5月,多雨少日照,對禾苗的正常生長影響較大,產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4.2 受傳統種植經驗影響大
在該項技術推廣示范初期,由于與傳統技術相比,采用“三控”施肥技術的水稻施肥少,分蘗較少,葉色較淡,葉片較挺直,前期生長較慢;而對照前期施肥多,分蘗多,葉色濃綠,葉片披散。這時農戶往往有些擔心,有些農戶還按照傳統種植方法偷偷地補施氮肥。這就要農民改變傳統種植觀念,知道這是前期控肥的結果,是正常的,水稻在中、后期生長會加快,逐漸趕上、最終超過傳統技術栽培的。
4.3 勞動力素質較低
目前農村里所剩下的勞動力主要是老人和婦女兒童,青壯年多外出打工,老人文化水平較低,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比較差,這也影響了技術培訓的效果。因此培訓前要做好調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參訓農民的培訓需求及文化素質狀況,根據農民的培訓需求和素質狀況,再制定培訓計劃。做到培訓工作有準備、有組織、有目標、有重點、有收效。還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堅持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面授與各種媒體培訓相結合,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相結合。培訓中采取“互動式”現場教學,培訓時間要適應農時、農事,講解要通俗易懂。
5 今后推廣工作設想
由于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是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先進實用、科技含量高。通過推廣應用,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保障了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了水稻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計劃以后在全縣擴大推廣應用面積,讓更多的農民學習使用這項新技術。
參考文獻
[1]鐘旭華,黃農榮,胡學應. 水稻“三控”施肥技術[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