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沙棗生活力很強,有抗旱,抗風沙,耐鹽堿,耐貧瘠等特點。本試驗選取肅州區夾邊溝林場人工沙棗母樹林,通過人工資源優選,資源保護,技術措施應用,選育出優良種質資源沙棗,2012年5月被認定為甘肅省林木良種,良種編號為:甘S-SS-Ea-013-2011。本文主要簡述良種的選育過程和適應性及栽培分布范圍。
關鍵詞: 沙棗;良種;選育
中圖分類號:S66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44
1 選育品種的親本來源及特性
1.1 選育品種的親本來源
試驗種質資源來源于酒泉市肅州區夾邊溝林場人工沙棗母樹林,母樹林保存基本完整,林相較為整齊,樹體高大,粗壯,林分內郁閉度0.6以上,單株結實率大于同齡、同區域不同林分平均單株結實率的20%以上,通過人為資源保護,技術措施應用,大大提高了優良苗木的占有率,種子良種率高達92%以上。
1.2 選育品種的親本特性
種子性狀:沙棗果實矩圓形或近球形,長1~2.5cm,直徑0.7~1.5cm。表面黃色、黃棕色或紅棕色,具光澤,被稀疏銀白色鱗毛。一端具果柄或果柄痕,另端略凹陷,兩端各有放射狀短溝紋,密被鱗毛。果肉淡黃色,疏松,細顆粒狀。果核卵形,表面有灰白色至灰棕色棱線和褐色條紋,縱向相間排列,一端有小突尖,質堅硬,剖開后內面有銀白色鱗毛及長絹毛。種子1顆。氣微香,味甜、酸、澀。
植株性狀: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5~10m,有時具刺。幼枝銀白色,老枝栗褐色。葉矩圓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4~8cm,先端尖或鈍,基部寬楔形,兩面均有白色鱗片,下面較密,成銀白色,側詠不顯著;葉柄長5~8mm。花銀白色,芳香,外側被鱗片,1~3朵生小枝下部葉腋;花被筒鐘形。長5mm,上端4裂,裂片長三角形;雄蕊4;花柱上部扭轉,基部為筒狀花盤包被。果實矩圓狀橢圓形,或近圓形,直徑8~11mm,密被銀白色鱗片。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長特性:沙棗生長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即環境適應力較強、抗風沙、無懼貧瘠、抗干旱、無懼鹽堿。側枝萌發力強,頂芽長勢弱。枝條茂密,常形成稠密株叢。沙棗適應生活在疏松土壤環境中,基于發達側根、較大根幅這一優勢,能夠在土壤改良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枝條被沙埋后,易生長不定根,有防風固沙作用。在河西走廊地區,沙棗3月15號之后樹液開始流動,4月15號開始萌芽,5月28號左右—6月1號期間進入花期,花期為21d左右,7月15號之前見幼果,8月15號之后果實成型,果實成熟是在10月份,果期3個月左右。
2 試驗區自然概況:選育過程及區域試驗規模
2.1 試驗區自然概況
試驗區地處酒泉市肅州區,E9860'~9955',N98~9955',海拔13254~1375m,年均氣溫7.6℃,平均日照時數3050.8h,年降水量84mm,年蒸發量200~3000mm。全年起風日數為20~143d,其中瞬時風速≥17m/sec的大風日數平均40~66d。地下水位3m,礦化度1~39/L,深層水在70m以下,礦化度小于1g/L。土壤母質為沖積,沉積母質,pH值7~7.3。是酒泉市六大風沙口之一,由于局部地形、地貌之影響,干旱荒漠性氣候特征顯著。
2.2 選育過程
在試驗區域內選擇具有代表性地段的樹木作為標準地試驗樹木,有專人負責,制定標準地單株情況調查記錄表,定期進行實地調查觀測,試驗樹木的年生長狀況、高度、直徑、冠徑、生長表現形狀、開花期、結實力、抗性、種子產量測定等分項進行詳細觀察記載。同時按照以下程序做好選育管理工作:資源管理 2008年以來,對沙棗母樹林四周以金屬圍欄封護,設立防火牌,母樹林內禁止放牧、狩獵、亂砍亂伐;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對護林人員進行強化培訓,促使提高管護能力和經營水平;改進采種方法和選用先進工具采種,防止采種母樹受損;病蟲害防治,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采取以生物防治為主,輔助人工無公害防治,防治效率高達90%以上,進一步維護林分自身的抗性;定期進行物候期相關數據觀測,做好母樹林內標準地樹木種子結實量測報工作,即時采收,嚴禁搶采掠青;對林分內標準地樹木,在生長期要及時松土除草,結合松土除草培肥,促進母樹生長;測定土壤肥力及有機質含量,對試驗點標準地樹木在生長發育期進行補肥。
2.3 區域試驗規模
該沙棗母樹林共設置區域試驗點3個,每個試驗地面積3hm2,試驗區分別設置在肅州區夾邊溝林場東北部風沙沿線至夾邊溝林場西灘,除試驗設置標準試驗點3個外,在夾邊溝林場北部風沙口沿線有沙棗林地面積620hm2。試驗時間為2006年3月—2011年12月。
3 主要經濟指標和優缺點
3.1 經濟指標
在同區域內對照樹木年平均單株產量20~30kg,經過多方面技術措施的應用,試驗標準地樹木優良木占70%以上,良種率達到92%以上,單株年生產沙棗種子60kg以上。
3.2 優點
抗逆性強、易于恢復植被。沙棗為溫帶樹種,喜光,生長迅速,根系發達。耐寒冷、抗鹽堿、抗干旱、抗瘠薄,適宜在我國西部及東北地區種植。可在pH 6.5~10.5的荒漠化鹽堿地、土壤含鹽量在0.8%以下,降雨量200mL左右的干旱區域、有機質含量在0.3%~1.0%之間都能生長,適生范圍廣,抗性強,是西北優良的防風固沙樹種。
生長量大、經濟價值高,可實現堿地生態經濟效益。沙棗枝葉稠密,萌生能力強,年生物產量大。用一年生根栽植當年高生長量可達1.65m。翌年春5月初第1次平茬到7月中旬第2次平茬間隔70余天,最高生長量達1.26m,每天平均高生長達1.64cm,每穴最多萌條達20枝。沙棗經濟價值較高,枝葉富含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和黃酮、皂甙、氨基酸等、可釀酒、提取制造香精,枝、葉、樹皮、花和果均可入藥。是極好的高檔綠色飼料和功能保健品的制造原料。endprint
根系發達,具有根瘤固氮功能,可改良退化土地。多年鹽脅迫試驗證明:中等程度的鹽堿脅迫能夠促進沙棗根瘤的形成,根瘤可占總干重的4.18%~6.45%。
3.3 缺點
該品種幼苗定植前2a耐旱、耐鹽減較弱,隨著樹齡增大抗性逐漸增強。干旱地帶需要在造林前進行灌溉后方能進一步提高植株成活保證正常生長。
4 繁殖栽培技術要點和種植范圍分析
4.1 育苗技術
播種育苗:播種育苗多在3月份左右。春季育苗的要在頭年冬季最后1個月進行種子處理。基本方法為:種子淘洗干凈,摻等量細沙混和均勻,放入事先挖好的種子處理坑(深75cm,寬95cm,長隨種子多少而定)內,或按50cm厚堆放地面,周圍用沙埋成埂,灌足水(種子上面積水15cm),待水滲下或結冰后,覆沙18cm越冬。未經冬藏的種子,播前可用55℃溫水浸泡40h左右,撈出后與馬糞混和放在向陽處保濕催芽,待35%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秋播的種子不必催芽處理。沙棗育苗可用大田式條播,行距24cm,播種深度4cm左右,常播種溝播種80~90粒/m左右,下種37kg/667m2左右,播后覆土,6月15號之前間苗,苗距4cm,保苗5萬株/667m2;扦插育苗:常于3月末—9月初用當年生沙棗母樹林的枝條進行嫩枝扦插,或于早春用去年生的枝條進行老枝扦插。進行嫩枝扦插時,在春末至早秋植株生長旺盛時,選用當年生粗壯枝條作為插穗。把枝條剪下后,選取壯實的部位,剪成6~16cm長的一段,每段要帶3個以上的葉節。剪取插穗時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剪口在最上一個葉節的上方大約0.8cm處平剪,下面的剪口在最下面的葉節下方大約為0.6cm處斜剪,上下剪口都要平整(刀要鋒利)。進行硬枝扦插時,在早春氣溫回升后,選取去年的健壯枝條做插穗。每段插穗通常保留3個節,剪取的方法同嫩枝扦插。
4.2 造林技術
4.2.1 插桿造林
插桿造林適用于土壤濕潤、水分條件好的地方。沙棗母樹林選擇0.8cm粗,60~75cm長的枝條,剪去側枝后作為插桿,直接插于整好地的造林地上,扦插深度一般應達35cm。以春季扦插為好,干旱地插后要及時補水,保持土壤濕潤。
4.2.2 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可在春季或者秋季進行,但首選春季造林。在地下水位不超過2.5m的沙荒灘地或丘間低地上造林,不灌水也能成活、生長。若地下水位過深時,需有灌溉條件方可造林。土壤粘重的,要在頭年耕翻整地,來年造林,沙壤土、壤質沙土地、厚覆沙地以及地表鹽結皮較厚的鹽漬土,都可邊挖穴邊栽植,不必事先整地。栽植180株/667m2左右。
4.3 種植范圍
沙棗樹喜陽光、耐寒,對風沙、鹽堿的抗性強,生長快,用途廣,經濟價值高,在我國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區、N34以北的西北各省和內蒙古及華北西北部均可種植。
作者簡介:席婭玲(1965-),女,甘肅酒泉人,學歷大專,農藝師一級崗。多年從事花卉、林木種子種苗推廣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林果技術研究技術服務等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