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輝
摘 要:現代生態公園作為生態行業的縮影,近十年來在政策的支持與市場經濟的引導下發展迅速。然而一味的模仿導致了盲目建設的現狀,因此需要加強美學意識,科學地進行生態公園規劃設計。本文通過對園林美學與生態公園的規劃設計的闡述,并用實際案例闡明了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融入園林美學,不僅可以完善生態公園的游憩、經濟、教育、環保等功能,也可以讓生態公園成為生態文化的載體,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林美學;生態公園;規劃設計;實踐案例
中圖分類號:TU98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57
現代生態公園作為生態行業的縮影,近十年來在政策的支持與市場經濟的引導下發展迅速。然而一味的模仿導致了盲目建設的現狀,因此需要加強美學意識,科學地進行生態公園規劃設計。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融入園林美學,完善生態公園的游憩、經濟、教育、環保等功能,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娛樂、度假等能帶來美的感受的活動場所和服務;讓生態公園成為生態文化的載體,使游客親身感受生態景觀,了解生態文化,學習生態知識;同時使得區域的自然美得到延續與發展,自然環境得以保護和改善,為人類提供調劑身心及養生保健的高品質生態景觀,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1 園林美學
1.1 園林美學的主要內容
中國園林美學包含“山水之美、花木之美、建筑之美、天時之美、人文之美”,是從精神與物質構建2方面來說的,同時還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
自然美是自然界美的本源與本質,是未經人工雕琢的對象,包括植物、動物、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資源,通常需要人來把握規律,賦予主觀感悟。
社會美指人在改造客觀自然界的實踐活動中,逐漸掌握自然規律,發現并營造山水、花木、天時、建筑、人文之美,統一均衡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共生,達到“天人合一”。
1.2 園林美學的規劃設計原則
園林美學思想堅持人與自然的統一,提倡整體意境。如園林中的小徑不采取生硬的路牙處理,而選材自山間蜿蜒小徑,自然延伸,給人以曼妙舒展、無窮無盡之感。另外從聽覺、嗅覺等感觀也可以帶給人美的感悟,不破壞整體氛圍。如在鄉間側耳傾聽風吹園樹的聲音,流水被水草滯緩的聲音,小蟲在地底活動的聲音,給人返璞歸真的寧靜享受。
園林美學堅持保留自然山石花木,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營造和諧共生的環境。如設計中注重對建筑、山石、花木的精心營造等。
園林美學堅持對稱與均衡的原則,通過一系列的規劃布局達到感官上的和諧對稱,使人感到舒適愉悅。機械的對稱往往給人的感覺是具體的,嚴格的,甚至是生硬的,呆板的。在園林規劃設計中,如果一條走廊的邊墻采用齊刷刷的白漆,而無漏窗、花木點綴,就會顯得十分枯燥乏味,這時有機平衡的、富于變化的均衡就會顯得越來越重要。
園林美學還兼顧節奏與韻律的原則。這個原則被廣泛應用于建筑,雕塑、園林及室內外空間等造型藝術方面。其中園林應用常涉及到各式各樣的植物配置,有獨立高大的喬木,有成叢成簇的花灌木,更有成片矮小的草本花草。這些植物相互搭配組合,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變化萬千,從而把園林的節奏韻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另外還可以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圖案式花壇和園林小品穿插其中,與花草樹木相得益彰,高低錯落、形態各異、色彩分明、排列組合多變,此起彼伏,給人韻律美的感受。
2 生態公園的規劃設計
2.1 生態公園的起源
生態公園是指以生態學和生態文化為指導思想,結合了傳統城市公園和主題公園(人造景觀)各自的特色而建立的一種新型的城市公園,是公園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城市公共園林。近代由美國奧姆斯特德設計的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被稱之為城市公園發展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建成和開放掀起了“城市公園運動”。20世紀60年代,生態公園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在90年代初得到很大發展。在我國,生態公園開始出現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我國的生態公園發展方興未艾。
生態公園集經濟、生活、生態三位一體,以滿足人們休閑、觀光,增進人們對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參與意識為目的,并兼顧經濟功能、游憩功能、教育功能、環保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等。促進了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市民提供了身心再造的場所,是經濟現代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有益探索。
2.2 生態公園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2.1 生態公園未來發展的分析
隨著城市結構調整與功能開發,生態公園成為城市功能結構與空間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未來發展在勁頭十足的同時也會面臨更多的挑戰。未來應在新建生態公園之前重視規劃設計,將生態公園中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各項景觀合理組織,設計地形、植物、建筑、廣場與道路、園林小品等,進行自然過渡,連接中心區域與周邊區域形成統一主題、文化特色的整體。即在生態公園新建之前要事先做好規劃,運用園林美學將生態公園的自然美與社會美充分發揮,軟化自然與人工界限,堅持園林美學中“天人合一”的原則。
2.2.2 生態公園存在的問題
現今全國趁勢涌現出來的眾多生態公園,雖不乏有閃光點的新興之秀,但更多的是一味模仿下的克隆團體,存在著諸多問題:
缺少核心主題,生態公園內沒有解說環節,文化初衷沒有表達清晰和突出,生態公園生活情趣受到局限,沒有更多內容來豐富生態公園的社會美,體驗比較單一。
受人員素質的影響,生態公園中的大多數行業者們并不能體味生態公園的人文之美,不能了解到自身處在生態公園社會美的環境中,對自我的認同度,生態公園的認同度不夠,缺乏特色民風民俗,不能很好地對外自我宣傳,對內激勵人心。
在建設、管理過程中缺乏公眾參與機制和市場機制的引入,這樣不利于更好的發揮和采納群眾及企業對生態公園建設的創造性與積極性。endprint
3 園林美學與生態公園
中國的公園有其獨特的自然美與社會美,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審美現象。若能善用園林美學,發掘和保留公園中本有的具有自然美與社會美的景觀資源,將生態公園這一公園縮影中的美加以放大,就能采用園林美學與實際結合的造園手法創造出滿足人們物質與精神追求的場所。
3.1 生態公園的自然美
田園景觀、河川溪流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這些自然美依托大地,給大地注入靈性,并從聽覺、嗅覺、觸覺、視覺各個方面來陶冶人性;自然美又富有四季變化,人們可以由景感受生命的力量,感受時間的更替,萬物復始,享天時之美。如某些地域特有的豐富的山寨、壁谷、洞穴、天生橋等景觀;河流蜿蜒,山水相映,溝壟中枝藤纏繞,林木繁茂,山寨上古樹參天,間或天然草場覆蓋;碧水、綠林在山中穿插點綴,空間層次感強,加上藍天白天,色彩飽滿豐富,景觀空間組合度極佳,實在是難得的自然寶藏。
3.2 生態公園的社會美
人是社會美的主體,人生命活動的美正是社會美的核心。
生態公園中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聞等是生態公園的靈魂與生命力,此外,生態公園中還有豐富優越的景觀資源,存在著極具魅力的人文之美、建筑之美。位于遵義市新蒲新區青蓮湖濕地公園,擁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當地特色的建筑;除建筑之外,當地的文化藝術也豐富多彩,如通過王青蓮求學的一生,漁樵耕讀的故事,融情于景,展示了“青蓮”文化,使人沉醉到濃濃的民俗風情中去。
4 園林美學在生態公園規劃設計中的實踐案例
4.1 遵義市新蒲新區青蓮湖濕地公園
遵義市新蒲新區青蓮湖濕地公園,是一個靈動婉約的自然山水園,其設計定位為“大山、大水、大美、大自然”之文旅先行區,集休閑、度假、觀光游覽于一體,北面承接沙灘歷史文化名存,東面承接洛安江流域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核心區。
青蓮湖濕地公園的自然地形和植被得到很好的串聯組合,是園林美學的佳構,公園中建筑、景觀的選擇合適而富有規律,在規律中又富有變化。起伏的草坡中設置了休息區,人民可以在休息區聚集,富有生氣、靈動之感;遠山和人為改造過的山坡與溪澗、水塘相互組合融為一體,讓人絲毫感受不到生硬的人工與自然界限,充滿了真實的“山水之美”;另外園區的步行道也環湖而建,極盡親水,也保護了青蓮湖的原始植被,和諧而生機勃勃。
4.2 遵義經濟開發區高坪河——“水生態實踐示范園”
遵義經濟開發區高坪河“水生態實踐示范園”距遵義市中心10km,位于北部高坪核心組團,總面積約22.3hm2,主要由鳴莊生態水公園、生態浮島、雨水花園和扶搖塔四大部分組成。整個公園規劃設計深挖遵義的酒文化、山文化、紅色文化與吐司文化,以“承接上游文化體驗,鏈接下游城市客廳”為理念,充分體現了園林美學的社會美。統一規劃建筑風格,貫穿木棧道、廊亭、園林建筑小品、道路鋪裝等,視覺上給人整潔統一的印象,這種氣氛讓人記憶深刻,成為一張獨特的名片。
同時,在植物設計方面,以本土植物為整體骨架,以適地適樹為設計理念,打造梯度變化的自然生態植物群落。注重植物季相變化,繁花嫣語的春花林、綠蔭幻彩的夏綠林、林韻彩灣的秋葉林、芳叢染風的冬景林,打造“四季花園,多彩遵義”的生態魅力公園。
5 結語
環境美是生態公園吸引游客的基本條件,生態公園的管理者從人的感受考慮規劃運營,使園林美學和諧統一的原則得以施展。但生態公園是在未經標準化以及市場經濟科學引導的環境下迅速發展起來的,因而存在許多瑕疵與缺陷。
管理者和規劃者應該用統一均衡的原則,將生態公園中的植物、動物、建筑設施、天然地貌、天際線等園林景觀元素相互整合來塑造美感。如植物葉、花、果都有其季相變化,植物的成長是一種天時之美,掌握這些瞬間性的美提供給游客不同時間和空間的賞景感受;常見的薰衣草草坪、賞櫻、賞楓,都是生態公園中自然美、社會美的表現;生態公園里傳統的建筑設施與生活器物,都構成生態公園園林里的美學要素。
為順應未來市場需求,生態公園管理者可通過培訓、考察等學習方式,用園林美學的知識武裝規劃和管理,將美學思維融入生態公園運營的各個環節,使生態公園散發濃郁持久的自然氣息與人文涵養。
參考文獻
[1]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陳威.景觀新農村:鄉村景觀規劃理論與方法[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9).
[3]徐廣才,史亞軍.休閑農業標準體系研究[M].中國農學通報,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