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如歌
2017年5月19日,微軟聯合圖書出版商湛瀘文化在北京發布了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作者署名小冰。
微軟小冰初長成
小冰是誰?微軟人工智能機器人。它誕生已三年,能聊天、說相聲、調侃、唱歌、寫過財經新聞評論、能告訴你明天天氣……據悉小冰目前已經擁有超過1億人類用戶,進行了300億次對話。
現在它出詩集了,搖身一變成了“機器詩人”,變成了她,一個具有少女情懷的“詩人”。在出詩集前,微軟小冰在天涯、豆瓣、貼吧、簡書四個平臺上使用了27個化名發表詩歌作品,幾乎沒有被察覺出非為人類所作,擁有大量跟帖及評論。
出版方稱,在經歷2760個小時的推敲細琢后,從“小冰”創作的數萬首現代詩中精選出139首,結集出版了這本詩集。沒有經過任何潤色,連錯別字也原封不動保留了,甚至書名《陽光失了玻璃窗》也是小冰自己起的。故這是“人類史上首部100%由人工智能創作的詩集”。
不過據筆者網上查到的法語資料:
Jean Baudot 1964年于加拿大出版了一本書,內容全是計算機生成的詩,題目是《由Jean Baudot開發的會寫作的機器:第一部電子計算機撰寫的自由體詩集》(“La Machine à écrire,mise en marche et programmée par Jean Baudot:le premier recueil de vers libres rédigés par un ordinateur électronique”)。
Richard W. Bailey 1973年于美國出版了一本計算機生成的詩的選集:“Computer Poems”(《計算機詩選》)。
誰是第一留待他人考證,我們還是先看看小冰是如何寫詩的。
“詩人”小冰是如何煉成的?
像人類一樣,小冰寫詩也不是無師自通的。她師承的導師有519位之多,都是中國現代詩人,年代跨度很大,從上世紀20年代到今天。
小冰的老師包括:胡適、李金發、林徽因、徐志摩、聞一多、余光中、北島、顧城、舒婷、海子、汪國真……
小冰的過人之處在于:她經過6000分鐘(100小時)、10000次地迭代,學習了他們上千首詩,就出師了,出詩集了。
《陽光失了玻璃窗》中收錄的139首詩作,每首詩都配有一張圖片,可以算作題圖詩。
圖片是小冰詩歌生成的輸入,創作的靈感。這說明小冰除了作詩的功能外,還有一項“看”圖的技能:人工智能視覺或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技能,更準確地說圖像理解技能。
一個機器詩人小冰背后,究竟有什么(人工智能)技術?
機器詩歌生成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最近幾年成了某種熱點。
Manurung在2003年提出詩歌自動生成的三準則:語法性,語義性,詩性。
早期的詩歌生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基于規則和模板的方法,基于進化算法與遺傳算法的方法,基于統計機器翻譯的方法。
2006年由Hinton等人提出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有了大發展,成了人工智能領域內最熱門的話題。深度學習基于深度神經網絡,卷積神經網絡,深度置信網絡,遞歸神經網絡……
而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語音與文本),應用更多的是遞歸神經網絡。比如清華大學孫茂松團隊,及英國愛丁堡大學都曾推出基于遞歸神經網絡的中國律詩生成模型;美國南加州大學曾推出基于遞歸神經網絡的英語詩歌生成模型。
在網上沒有找到關于微軟小冰的技術細節,幾乎可以肯定應用了深度神經網絡,估計有幾個不同類型的神經網絡分工協作:“圖像理解” “第一句觸發”“詩句生成”。似乎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中的詩不分段落,否則還需要“段落生成”子系統?
圖靈測試,或你能看出哪些詩是機器寫的?
所謂圖靈測試(The Turing test),指測試者(一個人)與被測試者(一臺機器)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進行對話的試驗。經過多次對話測試后,如果有超過30%的測試者不能確定出被測試者是人還是機器,那么這臺機器就通過了測試,并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在詩歌背景下,圖靈測試轉換為判定詩是人或機器所寫。
2016年3月20日,清華大學語音與語言試驗中心公布了一次人機詩詞寫作大賽結果。清華的作詩機器人薇薇寫的詩中,有31%被認為是人創作的,根據圖靈制定的標準,薇薇在此次大賽中成功通過了圖靈測試。
薇薇作品兩首:
《早梅》
春信香深雪,
冰肌瘦骨絕。
梅花不可知,
何處東風約。
《鏡》
照影金精映,
釵頭角黍青。
白發紅袖下,
明月滿庭清。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知識大學(Istanbul Bilgi University)2016年5月介紹了一個叫ROMTU的土耳其語詩歌生成系統,以48.63%的百分比通過了圖靈測試,即48.63%的測試者將ROMTU生成的詩看作是人創作的。
其實,第一次聽說微軟人工智能機器人出詩集時,一點也不吃驚,畢竟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在很多領域了:圖像處理,語音識別與生成,圍棋(AlphaGo)……
當時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少女情懷”?
微軟的小冰,清華的薇薇,《機械姬》(Ex Machina)中的伊娃(Ava),《她》(Her)中的薩曼莎(Samantha)……看來男權主義幻想要從人界像癌癥一樣擴散投射到機器人界,這是題外話。
小冰,你叫詩壇如何說你
對微軟小冰出詩集,詩壇的反應不一。這里摘錄兩位詩人的觀點。
向以鮮:微軟發布智能詩人小冰新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再一次證明:(1)要把詩歌寫糊涂,寫得不知所云,寫得云里霧里,故弄玄虛,裝神扮鬼,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寫得天下人都讀不懂(當然他自己也讀不懂),確實是一件低能的、容易的事!比如微軟小冰就可以做到,平庸者可以做到!這種詩風正好對應另外一種當下亦頗為流行的,有考證癖和過度解讀的偽詩歌批評者的隔靴搔癢癥。(2)要把詩歌寫好,寫得清晰,寫得鮮活,并且強烈介入我們的肉體、介入我們的心靈、介入我們的當下,介入我們民族或祖國最深的痛處,至少小冰目前還辦不到,平庸的詩人辦不到!(3)我的詩歌美學標準,僅代表個人的標準,不是普適的標準,我愿意再次重申:清晰、鮮活、介入、節奏和想象力……
盤予:人生是一種悲劇,對于所在的宇宙知之甚少,基礎的哲學問題尚未解決,我們寫詩,只不過消解一下命運的悲劇濃度而已;不同的人生階段對于世界和宇宙的認知都不同,這些呈現在詩里,都帶有人情味。或許有一天俯瞰時,昔日的想法難免幼稚,但這就是人生軌跡。機器寫作缺乏的就是這些,統計、分析、編程,把漢語變成了一種赤裸裸的工具,沒有意義。筆者不想妄談“靈魂”之類在詩歌內外都虛無縹緲的話題,只從技藝角度來講。像漢語律詩或日語俳句這類相對來說簡單、有形式化約束的詩歌,目前機器就處于“有句有詩”階段;至于現代詩,機器能寫出新穎有新意的詩句,但尚處于“有句(無詩)”階段,在不遠的將來定能寫出“有句有詩”之短詩。機器寫詩對人類來說是挑戰也是促進,詩人將不得不盡力地創造新的理論、新的題材、新的手法、新的風格……防止被機器模仿。(作者為系統控制與人工智能博士,供職于法國一跨國IT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