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容
摘 要: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已進入理性建構階段,調解制度因其獨特的價值取向和解紛功能理應受到高度重視,但由于法律對調解協議的性質以及調解協議的執行力至今未能確定,導致眾多調解協議不能得到有效執行,也使調解的應有價值不能有效發揮。據此簡要闡述了調解協議執行力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調解協議;性質;效力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0.064
自古以來,調解以其獨特的柔性解決糾紛的方式,一直備受人們的青睞。通過調解,矛盾的雙方在第三方的引導下,敞開心扉、心平氣和地將問題解決。這種“化干戈為玉帛”的糾紛解決方式,不僅可以使當事人之間盡釋前嫌、和好如初,更是有利于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但是,長期以來對于調解雙方達成共識從而形成的調解協議,法律并沒有給予明確的界定,更無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司法保護,這不僅嚴重影響了調解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也使得調解制度本身缺乏權威性,調解協議成為一紙空文。因此,目前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盡快明確調解協議的性質,并賦予其相應的法律效力。
1 調解協議應屬民事合同范疇
調解協議是指在發生糾紛時,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雙方當事人在第三方的介入下,在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的前提下,經平等協商各自對自身權利作部分讓渡,從而解決糾紛的一種形式。從其定義可知,首先,調解協議是有明確的主體的,即產生糾紛的各方當事人。其次,調解協議是各方當事人對自己合法權利的自愿處分行為,自愿性是調解的主要特征之一,貫穿于調解活動的始終。這種自愿既表現為當事人可以自主選擇是否采用調解方式以及采用何種調解方式解決糾紛,也表現為當事人對自身合法利益自愿作出一定程度的讓步和折中,自愿履行協議內容。最后,調解協議的內容是雙方當事人在第三方細致入微、合情合理合法的勸導下,對雙方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重新劃分,從而引起民事權利義務的設立、變更、終止。根據《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民事合同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平等主體就紛爭的財產權利或人身權利達成的一致解決意見。從而可知,民事調解的起因通常都是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均為平等的民事主體,通過第三方的介入,雙方就糾紛的解決辦法取得了共識,彼此都對自身的合法利益需求進行了一定的妥協,從而簽訂調解協議,此協議的產生與民事合同的性質完全吻合。但調解協議又有別于民事合同,因為調解協議一定有第三方的加入,且第三方對調解協議的簽訂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一般的民事合同通常僅是雙方當事人經過平等協商簽訂的,無需第三方介入。目前我國僅對人民調解協議的法律性質加以確認,將人民調解協議定性為民事合同。但對于行政調解協議、司法調解協議等其他類型的調解協議性質如何,均未有定性。特別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民間調解組織,諸如社區調解、行業專家調解等這些調解組織產生的調解協議又該如何定性,都是當前應積極關注并給予解決的問題。其實調解協議只要是在具備相應資格能力的調解人或調解組織主持下,雙方當事人通過平等協商達成的、按照真實意思表示來處分自身權益,并簽字或者蓋章的,都應認為具有民事合同性質。
2 賦予調解協議效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明文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對于民事合同,只要是雙方當事人自愿達成的,并且其內容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就是一份合法有效的合同,那么合同的各方當事人就應嚴格履行,否則將承擔違約責任。誠然,調解協議作為民事合同的一種,是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在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基礎上達成的解決紛爭的一致意見,理應對雙方具有約束力。然而,在實踐中,由于無相應的法律約束力和司法保護,調解協議往往成為一紙空文。當事人不履行協議約定的義務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不僅嚴重影響了調解工作的開展,也使得調解制度形同虛設。到目前為止,只有人民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其效力可以進行司法確認,而對于其他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的效力認定均沒有相關法律規定。要想充分發揮調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就必須盡快明確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問題。因此,對調解協議的效力加以司法保護就成了當務之急。
3 完善調解協議執行力的方式
3.1 通過立法的方式賦予調解協議具有強制執行力
通過法律明文規定:產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在第三方開導下,平等自愿地為解決問題達成的調解協議,經三方簽字確認后,即具有強制執行力,雙方都必須嚴格履行協議約定的義務。任何一方違約的話,另一方當事人都可以以調解協議為依據申請法院強制執行。這種通過立法的方式賦予調解協議具有強制執行力的做法,也是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屬性的體現。因為調解協議是當事人自愿平等、協商一致的結果,當事人應依照誠實信用原則,自覺履行, 不可反悔,否則守約方可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這也是對當事人充分行使自由處分權的法律上的認可和尊重。此舉措在國外很多國家都已付諸實施。諸如日本頒布的《日本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應將當事人和解記入筆錄;第二百零三條規定,和解一記入筆錄,即具有與判決同等的效力。”
3.2 啟動司法確認調解協議具有強制執行力
所謂司法確認,就是對于一份有效的調解協議,各方當事人為使協議得以順利履行,均可自行向法院申請要求賦予其強制執行力。法院對于內容合法的調解協議予以確認,并賦予其相應的執行力。這種通過國家司法機關確認的方式,顯然給予調解協議的不僅僅是執行力,更是一種法律的權威性,對于協議各方當事人有著一份無形的督促和約束作用。這種確認方式我國在2011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就對人民調解協議規范了司法確認制度,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誠然,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給予調解協議的強制執行力,不僅可以減少訴訟和司法成本,還可以將調解的柔性和司法的剛性有機結合起來,既免去了當事人之間對簿公堂的劍拔弩張,也為協議的履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3.3 通過公證的方式確認調解協議具有強制執行力
由于長期以來受到“以和為貴”思想的熏陶,我國大多數老百姓在遇到糾紛時,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愿選擇訴訟途徑的。所以對于通過調解達成的協議,很多當事人非常擔心協議得不到很好的履行,最終還是被迫走上訴訟的尷尬境地。那么為避免其無奈之舉,協議雙方當事人可以在協議中約定依照法定程序,對于一些具有債權內容的調解協議,向公證機關提出申請,通過公證的方式,賦予其強制執行力。公證機關接受申請后,對協議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嚴格審核,對于符合條件的協議賦予其強制執行力。任何一方違約的話,守約方均可以此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由此可見,通過公證的方式可以取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一方面使調解協議具有了國家強制力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使當事人沒有了后顧之憂。
由于調解是一種柔性的解決糾紛的方式,有利于消解當事人因糾紛和訴訟引起的人際關系的緊張,符合“和為貴”的傳統思想,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社會公平的實現。因此,如何提升調解協議的執行力是當前我們亟待突破的瓶頸,以使倍受國際社會廣為關注和借鑒,并美譽為“東方之花”的調解制度,其價值得以更好地發揮。
參考文獻
[1]范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2]田平安主編.民事訴訟法原理[M].第三版,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3]邵明著.現代民事訴訟基礎理論:以現代正當程序和現代訴訟觀為研究視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日)棚瀨孝雄著.王亞新譯.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5]王亞新.訴調對接和對調解協議的司法審查[J].法律適用,2010,(6).
[6]周翠. 司法確認程序之探討[J].當代法學,2014(2).
[7]中村英郎著.陳剛,林劍鋒,郭美松譯.新民事訴訟法講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8]沈達明.比較民事訴訟法初論(下冊)[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