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光
摘 要:湯口鎮是黃山毛峰茶的主要發源地,為提高茶葉種植效益,從2012年起湯口鎮籌資20萬元對部分低產茶園進行改造。通過改土、改樹、改管理等技術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累計增收200萬元以上,值得推廣。
關鍵詞:低產;茶園;改造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70
1 項目實施背景
湯口鎮位于黃山風景區南大門,是黃山毛峰茶的主要發源地,也是黃山區的重點產茶鄉鎮。全鎮現有茶園總面積533hm2(其中,芳村、岡村都是以林茶經濟為主,2村茶葉總產量7.8萬kg左右,總產值624萬元。2村村民從事茶葉生產的人數仍占總人口的50%以上,茶葉是村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平均年產量12萬kg(干茶)左右,茶葉經濟收入占農民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在30%以上。因此,茶業是湯口鎮農業的支柱性產業,做好茶文章是當前我鎮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
2 湯口鎮茶園現狀及原因分析
2.1 湯口鎮茶園現狀
湯口鎮茶園可概括為12個字“茶園稀疏、管理粗放、單產低下”。叢栽茶園占茶園總量的80%以上,其中300棵/667m2以下的茶園,占到叢栽茶園的60%以上,平均單產在10kg/667m2左右,效益約800元/667m2左右。在管理上采取的是年年重剪的方式,茶園施肥面積不到總面積的1/3,茶樹低矮,采摘面小。
2.2 低產原因分析
2.2.1 生態環境惡劣
該鎮茶園大部分依山而建,坡度較高,年平均年降雨量在2058mm左右,水土流失嚴重,致使茶園土層薄、土壤結構差、肥力不足,以及受病蟲草害等不利因素影響,導致茶樹常年生長量小,樹體營養不足,小老茶現象較為普遍,茶葉產量、品質均不高。
2.2.2 茶樹早衰現象嚴重
受自然條件限制,部分茶農為了方便套種蔬菜、玉米等,對茶樹年年重剪,致使茶樹生命力逐年下降,早衰、枯死現象嚴重,補種茶苗以茶園自然繁殖茶苗為主,產茶時間參差不齊。
2.2.3 茶園管理不科學
由于茶葉的比較效益低,隨著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興起,從事第三產業的人逐漸增多,茶農對茶葉的投入也逐年下降,在管理方式上種的是懶人茶,也就是春茶后重剪,夏秋季打除草劑,很少有人結合施肥對茶園進行深翻,茶園土壤板結、營養匱乏,不利于茶樹生根,因此茶樹長勢緩慢。
3 項目實施成效
該項目自2012年3月開始啟動,累計投入20萬元,引進優質茶苗20萬株,年均投工投勞400個,改造低產茶園近53hm2,涉及農戶近120戶。通過4a的實施,經改造茶園平均單產從2012年的10kg/667m2提高到2016年的25kg/667m2,效益從800元/667m2提高到2000元/667m2左右,農戶4a來累計增收約200萬元,戶均累計增收約10000元,且項目后續發展潛力較好,在正常培育管理情況下,茶葉高產年限可維持20a左右,投資回報率相當可觀。
4 主要技術措施
4.1 茶園基礎改造
4.1.1 筑梯砌坎保土
低產茶園大多處于山坡,成園條件不理想,雨水沖刷嚴重,上半年雨季易造成土、肥流失,下半年旱季易造成土地板結、水分流失。改造時,視茶園情況因地制宜,一般實行挖茶行內土石砌外沿并以樹枝做樁,形成內地外高,寬幅或窄幅梯級茶園,同時在茶園內側設立排水溝,減少水土流失,達到“三?!保幢M痢⒈7?、保水。
4.1.2 深翻改土
在對低產茶園筑梯砌坎改造后,采取深翻改土、增施有機肥的措施,改善土質,結合冬季深翻重施綠肥、沼肥、蘑菇土、禽畜糞肥、餅肥等有機肥,每667m2施有機肥約2000kg,配施鈣鎂磷、過磷酸鈣等,每667m2約為25kg,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
4.1.3 改善茶園小氣候
根據茶樹喜溫、喜濕、喜陰的特性,在茶園適當鋪玉米秸稈覆蓋并套種綠肥,避免雨水直接沖刷、陽光直射,改善土壤和茶園空氣條件,為茶樹生長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
4.2 茶種改良
4.2.1 等高補密
對缺株少行的茶園,選用2~3齡高產優質無性系良種,實施等高補密。技術要求:選用補植壯苗產茶時間與茶園茶樹基本一致,補植穴中加入客土,并施用拌有磷、鉀的有機肥料,提高補植的成活率,促進補植茶叢的生長,順地勢、等高、帶狀成行補種,行距×株距=120cm×30cm。
4.2.2 改植換種
對于自然環境不適宜發展茶葉生產的低產茶園,可改植市場看好、適合當地生產、效益高的果竹優良品種、油茶等經濟作物;對于樹齡大、無現實收益的低產茶園,可以改植適制性好的高優茶葉品種。改植換種時,要按照新建園的標準要求,重新建好園地,并注意揀凈殘根,根據土壤性狀做好消毒、改良等工作。
4.3 茶株改良
茶株整體由2部分組成,即地上部分(稱樹冠)和地下部分(也稱根系)。茶株更新復壯必須要從樹冠和根系進行改造,才能達到目的。
4.3.1 更新樹冠
根據不同低產茶園茶樹衰老程度、形成原因,合理采用臺刈、抽刈和重修剪技術,促進茶樹萌發新枝,結合肥培管理和定型修剪復壯樹勢。樹冠改造最佳在5—8月,待春茶結束時開始,修剪后及時噴一次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清園消毒。
4.3.2 更新根系
“根深葉茂,本固枝茶”。說明茶樹樹冠與根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低產茶園、老茶園在更新樹冠的同時,根系亦必須得到更新復壯,才能維持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平衡生長。根系更新更新時間通常選擇在在枝干更新的當年或后一年的秋末冬初,茶樹處于休眠期進行的。深耕位置距主根20cm外;深度40~50cm,最好結合茶園深耕、改土來進行的。endprint
4.4 改造后期管理
4.4.1 肥培管理
低產茶園、老茶園樹體改造后,創傷恢復、新梢萌發、根系再生和土壤改良都需要大量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予以支撐,應通過測土配方合理施肥。低產茶園、老茶園改造后結合深耕、改土等措施應以施用機肥為主,適當配施氮、磷、鉀等化學肥。改造后茶園每年667m2施有機肥100kg以上、餅肥100~150kg、復合肥100~200kg,并在新枝萌發后,根據茶季進行追肥。
4.4.2 修枝養蓬
重修剪、臺刈后,茶樹當年生長高度可達50~60cm,在距地面40cm時進行定型修剪,形成采摘蓬面,以后每年提高10~15cm修剪,至到樹冠高達60cm,幅度達75cm正式投產。注意剪口應向內側傾斜,盡量保留外側的腋芽。
4.4.3 合理采摘
改造后的1~2a茶樹,應以養為主,當年不實行采摘,2a實行打頭輕采,以養為重。
4.4.4 病蟲防治
改造后的茶樹,新生枝葉特別繁茂,易引起害蟲發生,尤其是小綠葉蟬、茶黃薊馬和螨類,必須做好病蟲防治工作。
低產茶園改造是目前提高茶葉產量和茶葉生產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必須根據低產茶園的成因及其不同表現情況,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綜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5 小結
湯口鎮低產茶園改造試驗項目的實施符合國家農業產業政策,符合湯口鎮經濟發展方向。通過低產茶園改造建設,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由于經濟效益的增加,促進了農戶培育管理茶園的積極性,增加投入,茶園覆蓋率將從現有30%左右提高到75%左右,將緩解雨水對茶園土壤的沖刷,減少茶園涇流,達到涵養水土,保持茶園及茶園周邊生態環境的目的??傊?,該項目的實施,不僅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更有著廣泛的社會效益,值得我鎮今后在全鎮范圍內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黃世金.山區低產茶園改造技術措施[J].現代農業,2009(07):15
[2]林文海.低產茶園改造技術措施[J].福建農業,2002(07):15.
[3]許元科,倪海鵬,李橋,徐小榮.浙南山地林生態統植被恢復技術方案[D].江西林業科技,2011(12):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