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變化的節點,連續多年的兩位數增長已經不可重復了,中國經濟正進入呈L型走勢的中高速增長時期。多年來積累的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主要是傳統門類生產過剩。傳統門類出現生產過剩不是因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已不能滿足需求的變化。本文以旬邑縣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為例,旨在探索當地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出路,希望能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農產品;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71
1 供給側改革的背景及重要性
隨著我國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各種矛盾集中爆發。而各種矛盾的產生往往是因為發展存在諸多短板,出現結構性問題。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也證明,在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時候,恰恰是產業結構變化最劇烈的時候。中國經濟如今面臨的最突出矛盾不是總量矛盾,而是結構問題。
在2016年初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供給側改革作了詳細闡釋;5月,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的重要講話中,對供給側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習近平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判斷一針見血:“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形勢所迫,是問題倒逼的必然選擇。推進結構性改革就是協調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關系,在破解難題、補齊短板的同時又鞏固和厚植原有優勢,是讓中國經濟健康發展、行穩致遠的一項重大舉措。
2 旬邑縣農產品供給現狀及改革的必要性
旬邑縣地處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位于陜西省中部、咸陽市北部。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孫公劉曾在此開疆立國,開創了古代農耕文明。以種植業和養殖業并重,種植業中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前的有蘋果種植面積26000hm2,年產量35.5萬t、玉米播種面積15800hm2,總產14.5萬t、小麥播種面積4586.67hm2,總產1.95萬t、馬鈴薯1400hm2,總產量7.3萬t。養殖業中生豬存欄41.65萬頭,牛存欄3.5萬頭,羊存欄8.9萬只,雞存欄30.6萬羽。
2015年、2016年連續2a出現農產品價格低、賣得難現象,其中2015年套袋蘋果的價格最初在3.6元/kg,最后掉到2.4元/kg,光果在1.8元/kg左右,大量蘋果存在果農手里,難以銷售。2016年價格有所回升,套袋蘋果的價格最初在4.4元/kg,最低掉到3.0元/kg,光果在2元/kg左右,銷售情況也不理想。玉米的價格持續低迷連續2a在1.4元/kg浮動。生豬價格有所回升,但由于旬邑縣冬天嚴寒而漫長,養殖成本吞噬著利潤,養殖業舉步維艱。
在國產農產品價格低、銷售難的情況下,2015年我國農產品中,谷物共進口3271.5萬t,進口額94.0億美元;水果進口58.7億美元;畜產品進口204.5億美元。2016年谷物共進口2199.7萬t,進口額57.1億美元;水果進口58.1億美元;畜產品進口234億美元。進口農產品主要是滿足高端消費者需求,銷售價格普遍較高,蘋果在60元/kg以上,豬肉在50元/kg以上。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抑制低端農產品生產,擴大高端農產品供給,改變供給結構刻不容緩。
3 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幾點建議
3.1 立足比較優勢生產優質農產品
旬邑縣是舉世公認的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其自然條件可與日本長野、法國里昂、美國羅切斯特和意大利都靈等世界馳名蘋果產區相提并論。并且在2016年榮獲陜西省地理標志產品。因此在旬邑縣,對于其他農產品來說,蘋果更具優勢,可重點發展蘋果產業。
3.2 樹立品牌意識,提高產品附加值
農產品不同于工業品,品質把控的難度更大,不同的生產流程和工藝就會產生不同的口感和品質,嚴格按照標準化流程生產,產品上市前,請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做質量安全檢測,申請加入農產品安全追溯體系等發展自己的品牌,培養客戶群體,向市場提供高端農產品。
3.3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對現有模式升級,比如果園改變傳統的做務模式舉辦采摘活動,讓顧客體驗采摘樂趣,同時科普農業知識,享受農耕文化。如陜西藍海果業在蘋果種植、儲藏、銷售的基礎上釀造蘋果酒,舉辦品酒會,實現了第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帶動;根據產品的稀缺性發展本地市場沒有的產業,比如種植櫻桃、草莓,旬邑豳寶土甜瓜專業合作社就是利用大棚種植土甜瓜,在本地市場獨此一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馬欄川黑豬肉也是另辟蹊徑,一般的養豬戶都是養殖白條豬,它改養黑豬,受到市場歡迎。
3.4 政府提供優質服務,為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設立農業發展專項基金,購買農業保險,降低自然災害給農戶帶來的風險。對于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典型企業和個人,給于適當獎勵,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人才是關鍵,農產品供給側改革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產者和經營者,他們的觀念和能力影響到改革的成敗,因此培訓一批觀念新、能力強、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至關重要。最后,政府果業、農牧等部門加大科技指導,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為農產品供給側改革提供技術保障。
作者簡介:張海(1987- ),男,本科,助理農藝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