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任何文化背景下,任何語言中,稱謂語都承擔這重要的社交禮儀作用,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無論是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稱謂語都有十分廣泛的使用,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稱謂語的使用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本文主要從稱謂語的功能分類和不同文化對稱謂語產生不同影響的原因來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稱謂語使用差異。
關鍵詞:稱謂語;中西文化;差異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7.228
1 稱謂語功能的研究
一般而言,“稱謂語”就是稱呼,即人們在社會交際中當面招呼對方所使用的名稱,是人與人相互交流與溝通最常用的符號之一,作為普遍的一種言談交際先導,在特定語言環境中,它能區分出人們在特定人際關系中的個人身份、社會地位、動機,情感和態度以及其他的因素以及人與人的親疏關系和一個語言群體的文化習俗。按“稱謂語”具有的功能進行區分,大致包括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兩類。
親屬稱謂系統指各種親屬稱謂的總和及其從屬關系,廣義上泛指一切人類社會中各種親屬稱謂所形成的語言文化體系;狹義上指現代人類社會中某些特定親屬稱謂所形成的語言文化體系。又如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把所有的親屬制度分為描述制(descriptive system)和分類制(classification system)兩種;此后,莫德克在上述基礎上把人類諸多語言所反映的全部親屬稱謂制度分成六種類型:愛斯基摩制(Eskimo kin terminology)、夏威夷制(Hawaiian kin terminology)、易洛魁制( Iroquois kin terminology)、奧馬哈制(Omaha kin terminology)、克勞制(Grow kin terminology)和蘇丹制(Sudanese kin terminology)等。稱謂語的運用應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內,根據親疏關系、權勢關系、一致關系等不同的人際關系,在特定語境中正確認知角色關系下,遵循社會所期望的話語角色的言語行為規范。同時,稱謂語又是一個敏感的、開放的詞匯系統,時代變遷和價值觀念更新都會引起稱謂語語義及其功能的變化。比如,交際主體出于不同的交際動機,為了達到特定的交際效果,故意偏離常規稱謂語使用,或出于傳情達意的需要,擬或謀篇布局考慮,有意違反言語社團的行為規范,使稱謂語呈現出與話語角色不相稱的非規約性的使用。這些稱謂語即除常規功能之外的超常規使用功能。如靳曉紅對稱謂語超常規使用的調整功能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認為稱謂語的超常規使用在人際交往中調整功能主要分“關系親近”、“關系疏遠”、“關系保持”等三種情況。
除一般社交場合背景下稱謂語功能應用研究外,特殊場合下的稱謂語研究亦得到部分學者的關注,如對媒體稱謂語研究,彭如青等基于《紐約時報》社論語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關于語言人際功能的討論為理論框架,對所選社論語篇中指稱美國現任總統的兩種主要稱謂形式如何構建人際意義進行探討。研究認為,對于指稱總統的稱謂形式,《紐約時報》社論具有選擇“Mr.”而非“President”的傾向性。研究成果說明了此處稱謂語一方面是出于其履行媒體的職能要求,另一方面則是交際參與者之間就閱讀位置進行對話協商的結果。
2 中西背景的稱謂語對比研究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出文化的本質特征。因此可以說,稱謂語作為語言符號中帶有濃烈文化特征的組成部分之一,尤其在中西兩種異質文化交流中,顯現出的文化差異,以及折射出的異質文化之間的沖突與整合等等語言文化現象。
2.1 親屬稱謂語的使用
就中英兩種而言,漢語親屬稱謂系統屬于描述制,即某人母親的兄弟,與父親的兄弟有區分,母親的姐妹也與父親的姐妹有區分,每個堂親及堂表親與同胞兄弟姐妹彼此都亦有區分,這種親屬稱謂制在西方比較少見。
英語親屬稱謂系統則屬于愛斯基摩制,它強調核心家庭,特別分出母親、父親、兄弟和姐妹,并把其他所有親屬,姨母和姑母、叔伯、舅舅和堂(表)兄弟姐妹等關系合而統稱,即某人父親的稱謂與父親兄弟的稱謂(伯叔)不同,而父方兄弟與母方兄弟在稱謂上沒有區別,同時也不區分他的堂、表兄弟姐妹的性別和屬于他家庭的母方還是父方。
相比而言,漢語親屬稱謂系統具有詳盡、豐富的描述性,基本上對于每一類不同的親屬不論關系親疏、輩份大小、年齡長幼都賦以不同的稱謂。而英語親屬稱謂語系統比較籠統,概括。這反映出中國文化強調家庭觀念,長幼尊卑,有較高等級的權利距離。西方文化則更傾向于個人,權利距離相對不明顯。
2.2 社交稱謂的使用
漢語的社交稱謂語一般分為姓名類稱呼,專門稱謂和職務稱謂。姓名類稱呼一般發生在年長者對年幼者稱謂。或者是同齡之間的稱謂。而專門稱謂,如:先生,小姐,小朋友,同志等,多用于一些特定場合和人群。使用范圍交廣,可以用于熟人之間,也可用于陌生人之間的問詢,求助等一些場合。職務稱謂一般分為行政職務(如:科長,處長,主任等)和職業名稱(如:醫生,老師,律師等)這種稱謂一般用于工作場合,使用范圍很廣。
英語社交稱謂語一般分為通稱,如:(Sir. Mr. Miss. Mrs.)人們初次見面或剛開始相識的時候,常常使用“Sir”、“Madame”、“Mr. Smith”、“Mrs. Smith”、“Dr. John”等,當交際雙方比較熟悉后就去掉通稱而直呼其姓,如:“Peter”、“John”等。職務。職業稱謂(如Dr., Professor, President.)職務稱謂一般用于特定場合,使用相對比較狹窄。
相比而言,中文里的社交稱謂較英文里的社交稱謂更為復雜,更加強調長幼尊卑等約定俗稱的社會關系秩序。而英文里大量的使用知乎其名的稱謂方式更顯得簡單,并沒有從稱謂里過分強調長幼尊卑的地位,順序。
2.3 英漢稱謂差異的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導,通過協調性的倫理意識來實現文化和社會的自我肯定。強調社會等級制度,和穩固的家庭觀念。因此衍生出復雜,長幼尊卑分明的稱謂語體系。而西方文化強調“天賦人權”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價值。因此衍生出相對較為簡單,直白的稱謂語體系。
另外中西文化有不同和核心價值取向,中國長期以來處于農業社會,生產力不足等因素的限制,致使中國人傾向于注重人力,強調家庭的人口數量。因此出現了較為龐大的稱謂語體系。而西方文化里兩次工業革命,使他們更傾向于注重人與外界的聯系,強調個人的能力和自由。相對與人際關系較為簡單。就呈現出較為簡單的稱謂語體系。
2.4 差異下應注意的問題
緣于中西異質文化背景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社交稱謂方面的差異,不僅表現在形式、意義等語言層面,同時也體現在其所遵循的使用規則及評判標準等文化層面。在跨文化交際中,若不了解社交稱謂的語用意義,按照本土文化的社交稱謂使用規則,稱呼具有異質文化的他者,或以本土文化社交稱謂評判標準衡量異質文化稱謂習俗,往往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正常進行,出現彼此誤解、關系緊張,甚或導致其他嚴重后果。因此,受異質文化背景差異的影響和制約,中外稱謂功能語義表達互譯的準確性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交流中顯得非常之重要,這也是為何重視中西稱謂語差異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因。尤其在當前跨文化交際頻繁、廣泛的全球化趨勢漸強背景下,對英漢社交稱謂的對比研究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呂海燕.稱呼語變異運用的修辭效果[J].語文學刊,2003(03).
[2]靳曉紅.稱謂語超常規使用的調整功能[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11).
[3]候麗香,艾桂琴.淺析中英文化中的稱謂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考試周刊),2011(28).
作者簡介:蔡婷婷(1984-),女,陜西安康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