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212003江蘇省鎮江市中醫院
紅花注射液治療腎病綜合征的療效觀察
王瑩瑩
212003江蘇省鎮江市中醫院
目的:觀察紅花注射液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將50例患者隨機平分兩組。對照組采用潑尼松口服配合降脂、利尿消腫、降壓等常規處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紅花注射液靜脈滴注,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各項實驗室數據的改變情況。結果:治療組在24 h尿蛋白、血脂的下降、白蛋白的提升方面,療效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紅花注射液治療腎病綜合征療效顯著。
腎病綜合征;紅花注射液;療效
腎病綜合征是一種臨床表現為水腫、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癥和高脂血癥的常見腎臟疾病[1],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其中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更為常見。腎病綜合征患者若未能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在短時間內發生腎功能衰竭。因此,對腎病綜合征患者進行積極治療、保護腎功能,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西醫對腎病綜合征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療效不盡如人意,且治療費用昂貴、不良反應較大[2]。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總結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5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根據《內科學》(第7版)有關腎病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并排除各類繼發性腎病綜合征[3]。治療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16~37歲,平均(23.0±1.5)歲;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15~35歲,平均年齡(22.0±1.3)歲。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史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發現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傳統激素+免疫抑制劑療法及對癥處理,包括利尿消腫、降脂、抗凝、控制血壓、保護胃黏膜、抗感染等。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紅花注射液(紅花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2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漿白蛋白、甘油三酯(TG)及膽固醇(TC)的變化情況。
療效判定標準[4]:①完全緩解:24 h尿蛋白<0.3 g/d,腎功能穩定,血漿白蛋白≥35 g/L,血脂水平正常;②部分緩解:24 h尿蛋白0.3~2.9 g/d,腎功能穩定,血漿白蛋白≥30 g/L,血脂水平下降;③無效:未能達到上述指標。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50]×100%。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形式描述計量資料,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84.0%,對照組總有效率60.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實驗室數據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治療組及對照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漿白蛋白、TC、TG均改善明顯(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的各項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腎病綜合征是腎內科常見病、多發病,是一組表現為大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3.5g)、低白蛋白血癥(血漿白蛋白低于30 g/L)、水腫、高脂血癥的臨床綜合征,前兩者為診斷腎病綜合征必不可少的條件。腎病綜合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繼發性因素多種多樣,如感染、糖尿病、高血壓、多發性骨髓瘤等多種疾病均可誘發腎病綜合征。該病如果治療不當往往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呈現進行性進展,最終走向終末期腎病。腎病綜合征發病機制多種多樣,但血凝-纖溶系統失衡是其最常見的機制之一,可導致纖維蛋白沉積在微血管內,形成血栓,引起組織及器官的病變[5]。此外,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上升、有效血容量降低、治療水腫時強利尿劑的應用、激素和細胞毒類藥物的應用,也使得血液的高凝狀態進一步加重。以上研究都表明,瘀血貫穿腎病綜合征的整個過程,并且在疾病的病理變化中占有重要地位[6]。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的比較
中醫沒有“腎病綜合征”這個名詞,但本病在病變過程中,往往表現為水腫,故中醫將腎病綜合征劃入“水腫”“虛勞”的范疇。該病癥的病機特點主要是本虛標實。肺脾腎虧虛為本,瘀血濕濁為標。正氣虛弱是主因,導致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肺失通調、脾失轉運、腎失開闔),進而引起膀胱、三焦功能失調(膀胱氣化無權、三焦水道失暢),導致水液停聚體內,發為水腫[7]。唐容川認為“載氣者血也,而運血者氣也”,正氣虛弱,推動乏力,氣易停滯,氣滯則血瘀,所以瘀血是該病癥的一個病理產物。王清任所謂“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腎病綜合征往往病程長、易復發,病延日久,則脾胃易傷,脾氣虛弱,無以生血,血虛不能載氣,氣滯導致血瘀。《金匱要略》曰“血不利則為水”,氣滯血瘀易使水液留滯體內,而水濕停滯,又形成氣滯,進而引起血瘀。故血瘀、氣滯、水濕互為因果,使疾病遷延難愈。以上都說明瘀血是腎臟疾病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活血化瘀在腎病綜合征治療中顯得尤為重要。紅花是一味臨床常用的活血化瘀類中草藥,它性溫,味辛甘苦,可活血通絡、生新血。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紅花能降低血小板計數、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的溶解作用,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從而延長血栓形成時間;形成血栓后,縮短血栓長度,減輕血栓重量[8]。紅花注射液是紅花的提取物,其主要有效成分是紅花苷、紅花黃色素、紅花醌苷、新紅花苷等。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紅花注射液能降低纖維蛋白原和凝血酶,從而防止血栓形成;能減輕凝血酶對內皮細胞的損傷,從而保護血管;能擴張血管,降低阻力,從而改善腎臟的血液循環,提高細胞及組織的供氧;能降低紅細胞剛性指數,增強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及攜氧能力,從而加強機體微循環[9]。此外,研究還證實紅花注射液能降低TC、TG,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細胞對缺氧的耐受力[10]。
此次臨床觀察顯示,紅花注射液在臨床用于治療腎病綜合征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1]杜衛軍,占愛君.防己黃芪湯對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血清TNF-a、IL-6的影響[J].河南中醫,2014,34(5):805-806.
[2]郭向東,王小琴,金勁松,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4,5(11):154-156.
[3]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13.
[4]陸福明,丁小強,陳楠,等.嗎替麥考酚酯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4,20(4):238-241.
[5]王永德,潘海燕.活血化瘀法治療腎病綜合征的體會[J].河北中醫,2006,28(1):41.
[6]肖增勝,張桂蓮.腎臟病血瘀癥與活血化瘀治法[J].臨沂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3,25(6):472-473.
[7]王戰旗.腎病綜合征中醫治療的研究進展述評[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5):2791-2792.
[8]文平凡,凌家升,李靜.滋腎桃紅湯聯合強的松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2):1-3.
[9]盧勇,唐紹輝,錢洪津.紅花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腎衰竭的療效觀察[J].臨床軍醫雜志,2010,38(2):240-242.
[10]王雅麗,劉慧琴.紅花注射液降脂作用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9):136-138.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safflower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phrotic syndrome
Wang Ying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Zhenjiang City,Jiangsu Province 212003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afflower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phrotic syndrome.Methods:5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wo groups on average.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rednisone orally combined with lipid-lowering,diuresis,counteract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oth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On this basi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intravenous drip of safflower injection.The changes of laboratory dat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24 h urine protein,blood lipid decline and albumin promotion(P<0.05).Conclusion:Safflower injectio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nephrotic syndrome.
Nephrotic syndrome;Safflower injection;Curative effect
10.3969/j.issn.1007-614x.2017.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