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芹
224000鹽城市急救醫療中心急救科
急診護理路徑在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李素芹
224000鹽城市急救醫療中心急救科
目的:探討急診護理路徑在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臨床價值。方法:收治顱腦損傷患者6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護理,觀察組采用急診護理路徑進行干預,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死亡率、急救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干預的效果顯著,可改善其生存及救治情況。
顱腦損傷;護理路徑;臨床價值
重度顱腦損傷為腦部受創傷、沖擊所致,故危險性極高。通常顱腦損傷的死亡率較高,且預后效果極差[1]。相關研究表明[2],對顱腦損傷患者行前期救治尤為重要。本研究對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部分顱腦損傷患者于急救過程中采取急診護理路徑方案干預的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顱腦損傷患者60例,將其分組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將臟器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顱內腫瘤患者及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上述患者均符合顱腦損傷診斷標準,且經MRI及頭顱CT確診。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4~71歲,平均(38.56±5.11)歲;依據損傷類型對其進行分類,其中硬膜外血腫11例,腦干損傷9例,顱骨損傷6例及腦挫裂傷4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3~72歲,平均(38.65±5.24)歲;依據損傷類型對其進行分類,其中硬膜外血腫13例,腦干損傷9例,顱骨損傷5例及腦挫裂傷3例。兩組顱腦損傷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等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對照組實施傳統的急救護理措施,主要包括靜脈、氧氣通道的迅速建立,生理指標監測,心電復蘇等。觀察組依據急診護理路徑表對其進行干預。具體如下:①當接到急救電話時,護士長迅速分配護理人員,將藥物及物品器械準備就緒并仔細檢查,做好交接記錄,控制接到急診電話至緊急出診時間在5 min以內。②在救治小組趕往急救現場的途中,醫護人員須與救治現場保持聯系,并通過電話告知患者周圍人員予以簡單的處理措施,告知周圍人員切勿隨意挪動患者,對于清醒的患者穩定其情緒,同時指導其采取舒適的體位[3]。③趕往救治現場后,迅速予以搶救,給患者氧氣及降低顱內壓等處理,同時建立靜脈通道,予以降顱壓處理,包扎傷口,止血,對于情緒不穩定的患者予以安慰,同時評估患者的病情[4]。④完成現場救治后,立即采取轉運措施。搬運患者時,須平穩、輕緩。將患者搬至救護車后,迅速連接氧氣機、心電監護儀,同時對輸液管進行檢查,依據患者的體征做好相關記錄,并通知醫院急診科,迅速建立綠色通道。⑤入院后將患者推至急救室,醫護人員將靜脈、氧氣通路迅速建立,協助醫師處理傷口,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予以針對性的救治措施。當患者產生頭痛、躁動及嘔吐等顱內壓升高的并發癥狀時,遵醫囑予以降顱內壓藥物治療。如患者的瞳孔對光反射的反應消失[5],呼吸不通暢,則須予以氣道護理干預,維持呼吸道通暢。不僅如此,醫護人員還須對患者的相關樣本進行收集、送檢,引導并協助患者進行影像學相關檢查。
觀察指標:觀察并統計兩組顱腦損傷患者經相應護理方案干預后的生存情況、救治情況。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版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顱腦損傷患者干預后的死亡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顱腦損傷患者干預后的急救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死亡情況對比(n)
表2 兩組干預后急救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干預后急救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急救時間(min)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23.22±2.34? 18.41±4.29?對照組 30 41.21±4.09 26.13±5.95
顱腦損傷為常見外傷,多由交通事故所致。近幾年來,隨著我國交通業的不斷發展,顱腦外傷的發生率呈不斷上升趨勢。顱腦外傷常伴隨顱骨骨折,為具有高致殘率、致死率的疾病,故于顱腦損傷的緊急救治過程中予以有效的護理措施為縮短急救時間、提高患者存活率的關鍵[6]。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顱腦損傷患者經急診護理路徑方案干預后的急救時間(22.22±2.34)min、住院時間(18.41±4.29)d,均優于對照組,表明予以顱腦損傷患者急診護理路徑方案干預的效果顯著。本文研究中,醫護人員接到急救電話于出診前進行充分準備,趕至急救現場后迅速采取救治措施,并對患者緊張、不安的情緒進行寬慰,以此提高救治依從性,避免了患者不適當的舉動對顱內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于患者入院后依據其具體情況建立通路,并通過最佳的綠色通道將患者轉至急救室,縮短了患者的救治時間,以此使得搶救過程更為高效,提高了救治率。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顱腦損傷患者經急診護理路徑干預后的死亡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亦驗證了上述結論,表明予以顱腦損傷患者急診護理路徑干預的效果顯著。
總之,對于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顯著,可改善其生存及救治情況,值得在臨床推廣。
[1]魯琴.護理路徑對重型顱腦損傷急救階段的效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4):953-954.
[2]聶桂萍,朱燕玉,盧繪華.重型顱腦損傷急救階段護理體會[J].河北醫藥,2013,35(15):2393-2394.
[3]姚愛琴.急性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院前急救護理的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9):241-242.
[4]閆春紅.顱腦損傷的院前急救分析與護理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17):438-439.
[5]婁艷華,胡惠賢.全程護理模式在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12):1689-1690.
[6]張克琴.臨床護理路徑在重癥顱腦損傷急救42例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5,24(16):146.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in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Li Suqin
Emergency Department,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of Yancheng City 224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in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Methods:60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emergency car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mergency care path intervention.We compare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wo groups.Result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mortality,the first aid time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was remarkable,and it can improve the survival and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Craniocerebral injury;Nursing pathway;Clinical value
10.3969/j.issn.1007-614x.2017.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