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壽芬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認知行為護理對青光眼患者術后自護能力的影響分析
陸壽芬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目的 探討認知行為護理對青光眼患者術后自護能力的影響及改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即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1例。實驗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和認知行為護理,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常規護理,并在患者出院后進行隨訪,評估兩組患者術后的自護能力和恢復效果和滿意度。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自我護理技巧、健康知識掌握和自護責任感等方面的掌握情況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滿意度調查和隨訪結果,實驗組總滿意度為96.4%大于對照組總滿意度8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認知行為護理對青光眼患者術后自護能力的提高有顯著效果,能夠幫助患者盡快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青光眼;認知行為護理;術后;自護能力;影響
青光眼是眼內壓間斷或者持續升高而導致的一種疑難疾病,并且發病非常迅速,危害比較大,甚至導致患者失明。不僅給患者帶來視力減退、視野縮小和視覺神經萎縮等方面的損害,而且讓患者感到視力模糊、眼睛疲勞等痛苦,要及早治療。目前,早期的手術治療的效果最好,但是,仍會因為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術后效果不理想,尤其是護理這一環節,要加強患者的術后自我護理能力的培養,提高手術成功率,盡早康復。本文將對青光眼患者的認知行為護理的意義進行分析,探討認知行為護理的重要性,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即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1例。實驗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30~76歲,平均年齡(47.45±3.61)歲,原發性青光眼14例,繼發性青光眼7例,混合性青光眼10例。對照組男11例,女20例,年齡34~81歲,平均年齡(42.15±5.84)歲,原發性青光眼14例,繼發性青光眼7例,混合性青光眼10例。兩組患者均經過眼科等相關詳細檢查確診,并排除了精神障礙和認知障礙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實驗組在接受常規的基礎護理,包括疾病宣傳、檢查和用藥、對癥處理等方面之外還接受認知行為護理。具體實施: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評定并最終選取認知護理隊伍,根據患者情況制定綜合認知護理計劃。①心理干預:很多患者對手術效果和術后恢復存在擔憂和焦慮的心理,這會使患者的壓力增大,瞳孔擴大和房角關閉以及眼壓升高等,不利于患者恢復,護理人員要讓患者了解青光眼相關知識,了解手術和術前注意事項和術后效果等,讓患者做好準備。梳理患者不良情緒,可以借助音樂、聊天、身體鍛煉等放松身心。②飲食干預: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及其家屬,食用新鮮水果、蔬菜以促進胃腸蠕動,液體攝入不超過300 mL,不暴飲暴食和抽煙喝酒等,不吃刺激性食物,讓身體和眼鏡處于良好的狀態下,有利于術后恢復。③生活護理:指導患者注意休息和保持睡眠質量,注意眼部不要過于疲勞,不過度看書、看電視手機等,保持房間通風、干燥,保證生活作息的規律和穩定。④出院指導:對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出院指導,包括用藥指導、禁忌指導以及生活當中的注意事項指導等,讓患者保持眼球濾過通暢,術后一個月內保持規律的眼球按摩并遵醫囑定期復診和檢查,促進快速康復。
1.3 評估標準
使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評估,內容包括自我護理技巧、健康知識掌握、自護責任感和綜合分數四個方面,得分高表示自護能力好。并通過問卷調查來評估護理滿意度,主要設不滿意、基本滿意和非常滿意三個方面,并計算總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自護能力綜合評分
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實驗組的自我護理技巧、健康知識掌握、自護責任感和綜合分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自護能力比較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根據滿意度調查和隨訪結果,實驗組總滿意度為93.5%大于對照組總滿意度7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對比
青光眼是眼壓升高導致一種疑難眼部疾病,不僅發病迅速,而且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視野縮小、視力減退、甚至導致視神經萎縮和失明。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就會導致雙眼全部喪失視力而失明,在人類致盲原因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
青光眼目前在臨床治療上主要是依靠手術進行治療,而且早發現早手術并且配合精心的護理干預,患者的視覺功能是可以恢復的。當前,對青光眼的治療多集中在術前檢查和手術上,對患者的認知和行為的護理及干預則顯得不夠重視。而患者的自護能力對術前保持良好狀態及術后恢復都有很大的作用。認知行為護理是當前護理領域發展和推崇的一種全新的護理方式,通過全方位的對患者進行術前、術中和術后護理干預,對患者的焦慮情緒、身體鍛煉、青光眼基本信息和手術方式方法、術后護理及注意事項以及出院后的家庭護理和飲食,都有合理的護理計劃和方案,并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指導和引導。認知行為護理對患者視力恢復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通過對62為青光眼患者的護理方法分析,實驗組的基礎護理加認知行為護理對患者的自我護理技巧、健康知識掌握、自護責任感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患者滿意度較高。相比于單純的基礎護理,認知行為護理下的患者的康復和滿意度都比較好,能夠幫助到患者更快恢復。
可見,在臨床護理中采用認知行為護理對青光眼患者的自護能力和療效有很大的幫助,值得臨床推廣。
[1] 孫宇妍.認知行為護理對青光眼患者術后自護能力的影響[J].轉化醫學,2015,12(09):123-125.
[2] 潘麗娟.認知行為護理對青光眼患者術后自護能力的影響[J].臨床監護,2014,23(07):232-233.
[3] 鐘曉麗,鄭 嵐,張文怡.觀察認知行為護理對青光眼患者術后自護能力及遠期療效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6,9(29):239-241.
[4] 葛 堅.青光眼防治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J].中華眼科雜志,2012,12(09):123-125.
[5] 王方群.護理干預對眼科手術患者心理狀態影響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25(17):23-25.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7
B
ISSN.2096-2479.2017.08.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