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慧
(泰州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護理干預對緩解新生兒疼痛刺激反應的效果
黃 慧
(泰州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目的 研究探討護理干預對緩解新生兒疼痛刺激反應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3月~8月NICU收治的新生兒146例做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時間差異做數字標號,雙盲法隨機分組,護理A組72例,在新生兒受到疼痛刺激反應時,僅給予常規基礎干預,護理B組74例,針對新生兒疼痛反應特點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進行全面的疼痛緩解護理,對比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B組新生兒疼痛刺激反應改善效果明顯優于護理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疼痛刺激操作中實施干預護理,可有效減少患兒疼痛應激反應,避免患兒不良反應。
新生兒;疼痛刺激反應;護理干預
新生兒在重癥監護室的治療處置中需實施靜脈穿刺、氣管插管、肌注等各類介入操作,與之相應的外界刺激可造成新生兒疼痛反應,疼痛感可引起機體血壓、心率等異常轉變,加重血氧消耗[1]。為進一步提高疼痛刺激反應的認知評估,優化護理質量,選取本院NICU收治的新生兒資料,針對新生兒疼痛反應特點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進行全面的疼痛緩解護理,其護理效果令人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8月NICU收治的新生兒146例做研究對象,年齡2~19 d,平均(7.68±1.47)d;男86例,女60例,出生體重2.8~4.1 kg,平均(3.37±0.46)kg;早產兒102例,足月兒44例;疾病診斷:咽下綜合征14例,高膽紅素血癥107例,新生兒肺炎25例;本次研究患兒已排除伴有重度窒息者,驚厥昏迷者,Apgar評分<7分。按照治療時間差異做數字標號,雙盲法隨機分組,護理A組72例,在新生兒受到疼痛刺激反應時,僅給予常規基礎干預,護理B組74例,針對新生兒疼痛反應特點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進行全面的疼痛緩解護理。兩組在日齡、病情、疾病類型、治療方案、年齡等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護理A組新生兒在開展疼痛刺激性操作治療過程中僅實施常規介入操作護理干預,做新生兒背部輕撫安慰;護理B組則針對新生兒疼痛反應特點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進行全面的疼痛緩解護理,依據急性疼痛評分PIPP表開展新生兒疼痛刺激分級護理(見表1);行為指標3個(皺眉、擠眼、鼻溝),生理指標2個(心率、SaO2),相關指標2個(覺醒程度、面部運動)共7個指標,早產兒總分21分,足月兒總分18分;大于6分鎮痛治療,7~12分中度疼痛,大于12分重度疼痛。

表1 新生兒疼痛刺激分級護理措施表
1.3 觀察指標
利用急性疼痛評分PIPP表對本次研究新生兒進行全面疼痛反應評估,重點觀察新生兒哭鬧情況,呼吸變化、肢體舒展情況,面部表情,覺醒狀態等;依據時間階段不同,記錄新生兒刺激操作30 s、60 s以及300 s,PIPP量表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A組新生兒在疼痛刺激性操作30 sPIPP評分為6.37±0.57分,60 sPIPP評分為4.28±0.46分,300 sPIPP評分為2.14±0.35分;護理B組新生兒在疼痛刺激性操作30 sPIPP評分為3.25±0.49分,60 sPIPP評分為1.82±0.39分,300 sPIPP評分為0.95±0.21分;護理B組新生兒疼痛刺激反應改善效果明顯優于護理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刺激評分情況(±s)

表2 兩組疼痛刺激評分情況(±s)
疼痛刺激性操作300 sPIPP評分護理A組 72 12.04±1.25 8.24±2.17 4.15±0.87護理B組 74 8.72±1.01 5.28±1.81 2.01±0.94 t 17.6752 8.9602 14.2664 P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n 疼痛刺激性操作30 sPIPP評分疼痛刺激性操作60 sPIPP評分
疼痛感作為人體應激反應,同時也會引起機體組織損傷,對于新生兒來講痛感同樣也也造成機體行為、自主、記憶等方面應激反應。現代研究報道,在短暫急性刺激性疼痛可形成肢體行為[2]。免疫功能以及內分泌變化來調節刺激反應,不過這一系列變化可能會加重新生兒血壓、心率、組織血氧消耗負擔,促成不良事件。現代醫療對新生兒疼痛干預處理可分成藥物控制與非藥物控制兩類,不過藥物控制方案對新生兒而言有著極高的不可控副作用風險;對此重點臨床醫護人員更多選擇非藥物方式進行疼痛緩解干預[3]。本院針對新生兒疼痛刺激反應特點,采取撫摸、觸感誘導、體位調整、糖水安撫等方式進行全面干預,其中撫摸患兒皮膚能夠興奮患兒交感神經,抑制腎上腺素的分泌;適當吸允糖水可縮減新生兒哭鬧時間,避免新生兒應激狀態持續時間,幫助機體內環境的調節,急性短暫性疼痛能夠起到很好的鎮痛、緩解效果;體位屈曲的調整可讓新生兒感受安全感,促進自身機體放松,改善疼痛反應。而本次研究也同樣證實,在疼痛刺激操作中實施干預護理,可有效減少患兒疼痛應激反應,、避免患兒不良反應。
[1] 曹云鳳,李術美,李術娟,等.新生兒操作性疼痛的護理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3):225.
[2] 張寶華.護理干預對緩解新生兒疼痛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09,16(22):49-51.
[3] 鄒帶娣,林愛仙.新生兒的疼痛護理干預[J].現代醫院,2014,14(11):102.
本文編輯:趙小龍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08.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