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廣闊
拒收現金誤讀了“無現金社會”
文/苑廣闊
當商家拒收現金,只接受移動支付方式時,到底有沒有違法?隨著“無現金社會”漸成氣候,相關爭論不絕于耳。近日,有央行人士表示,根據人民幣管理條例,商家拒收人民幣現金屬于違法行為。
當菜市場賣魚賣肉賣青菜的商販都掛出了收款二維碼,說明“無現金社會”確實來了。移動支付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對于商家來說,不但可以避免找零的麻煩,甚至連錢都不用碰,只要掃一眼手機看看對方付款是否成功就可以了。而對于消費者來說,移動支付同樣很便利,至少不用帶著鼓鼓囊囊的錢包購物,擔心錢包丟失了。
圖/東方IC
但是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有些商家的步子邁得卻有些大,乃至給人以過猶不及之嫌。比如一些商家公然宣稱拒收現金,只接受移動支付方式,就引起了不小的質疑和爭議。移動支付是趨勢與潮流,“無現金社會”的來臨也是客觀現實,但“無現金社會”之所以加了引號,除了起到一個強調的作用,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它并不是完全拒收現金的社會。因此,拒收現金本身就是對“無現金社會”的一種嚴重誤讀。
一方面,即便移動支付占據了市場交易、商業消費的主流,但是在現實中總會遇到一些意外情況的發生,可能無法實現移動支付,難道人們就不消費了嗎?另一方面,移動支付實現的前提是建立在智能手機的普及上,但是對于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尤其是來自農村的老年人群體,他們根本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自然也就無法完成移動支付,如果拒收現金,那么他們的消費權利如何保障?
說到底,“無現金社會”不是拒收現金,只是提倡消費者采用移動支付手段。對“無現金社會”的正確理解應該是移動支付和現金支付在長時間內并行不悖,而不是因為移動支付就排斥現金支付。如果有商家為了自己的方便,拒收消費者的現金,也拒絕向消費者出售產品和提供服務,很明顯,這不僅是不道德的,也是一種違法行為。人民幣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所以說,拒收現金就是一種違法行為。(據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