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迎華
從教師角度出發,分析了醫學漢語師資配備、教師的職業素養、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并應用、以及教師為學生選用合適的教材對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醫學漢語教學質量的意義。
醫學專業留學生醫學漢語復合型師資職業素養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來華學習臨床醫學專業的留學生日益增多。探索和改革留學生教育教學模式,提高留學生教學質量對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有著重要意義。根據教育部規定,漢語作為必修課應貫穿于留學生教育的全過程,這對留學生適應在華學習生活、進行日常交際、以及傳播中國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招收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的高校開始開設醫學漢語課程。筆者所在高校自2012年始開設醫學漢語課程,作為一名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醫學漢語教師,結合幾年來自身教學的經驗和不足,從教師的角度對如何提高醫學漢語教學質量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復合型師資配備
據筆者了解,部分招收臨床醫學留學生的院校醫學漢語課由臨床專業教師承擔,而部分學校則由單純的對外漢語教師承擔。同時具備醫學專業、醫學英語專業和對外漢語專業背景的復合型師資力量匱乏,這是各醫科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醫學專業教師承擔醫學漢語課程,雖熟悉醫學專業,但由于不能用英語精準地解釋醫學詞匯和語法,缺乏系統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不能舉一反三地將豐富的醫學知識通過漢語傳授給學生。專業的對外漢語教師承擔醫學漢語課程,優勢在于掌握了語言教學的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由于缺乏醫學知識,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不能使學生將所學的醫學知識有效轉換成漢語并運用。
留學生教學管理部門應重視醫學漢語師資的配備,遴選既有醫學背景又有語言教學能力的教師擔任醫學漢語教學。如果在現有條件下無法協調到滿足上述條件的教師,則應鼓勵教師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分析自己的不足,通過交流、培訓和學習,掌握基礎的醫學專業知識,同時掌握語言教學技能,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教師的職業素養
具有高度責任心和良好職業素養的教師,能認真分析留學生的需求,更加投入地備課和教學。據筆者從所教授的班級了解,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并不完全是教學業務水平高的教師,而是有責任心、認真仔細備課、按時到課,且不隨意調課或縮減授課時間的老師。因此,漢語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責任感,在首堂課時即明確學習醫學漢語的重要性和課堂要求,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鼓勵、鞭策學生,不能僅僅傳授語言知識,在授課中適當介紹中國文化,介紹中外醫療體系差異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在授課前制定詳細的教學大綱,使學生明確教學內容、教學進度、重點難點和學習目標;制作內容豐富有趣的教學課件,把醫學知識與漢語語言教學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要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不照本宣科,活躍課堂氣氛,經常聽取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出勤率,改善教學質量。
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漢語,優勢應該在于具備在本國沒有的語言環境,但由于大部分高校留學生都是單獨管理、集中住宿,留學生以來源國為單位活動,與中國學生交流的機會不多,也就不能很好地利用語言環境。因此,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課后則與學生沒有任何交流,而要教會學生學習語言的方法,為學生創造練習語言的機機會,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鼓勵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學習漢語的興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將中國醫學生與留學生結成對子,這樣既能滿足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和學習漢語的需求,還能為中國學生創造練習英語口語的機會,達到互利共贏。
三、教學研究
醫學漢語教師應加強教學研究,針對留學生的特點,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學習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建立完善的醫學漢語課程體系對留學生系統地學習漢語很有必要。由于醫學漢語較普通漢語難度更大,詞匯量更多更生僻,因此在開設醫學漢語課程前,開設日常交際的普通漢語很有必要。學生通過零起點的普通漢語學習,培養日常交流溝通能力,提高對漢語言的學習興趣。醫學漢語教育也可從低年級做起,與普通交際漢語并行。這樣可以提高醫學生對漢語的興趣,為高年級時學習更為專業的醫學漢語打下基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綜合研究學生的知識結構、文化背景和語言基礎。例如,針對非洲留學生普遍外向活躍、善于表現等特點,可以采用討論的形式或探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考慮到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由簡到難地安排教學內容,結合臨床實際和學生醫學課學習進度針對性地設計課堂任務,使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結合所學醫學知識,做到舉一反三,使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學生都能學到更多的內容。
任務型、交際型教學法對語言教學效果更佳。由于醫學漢語師資力量的局限性,目前的醫學漢語課堂教學往往是簡單的翻譯課或純課文講解課。醫學漢語作為一門工具課,其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將漢語醫學詞匯和專業術語動態地運用到交際過程中,參與醫學實踐活動。教學中應強化師生互動,以聽說為主,讀寫為輔,模擬醫院實習生活的真實場景的角色扮演進行聽說能力訓練,擴展性對話練習,可采用任務型、交際型教學法,設計以醫院各種醫務活動為場景的課堂任務,根據任務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按照角色要求完成任務并反復操練,進行表演。教師針對學生表現評價糾錯,進行指導。這一過程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專業醫學知識轉化成漢語并運用,復習強化醫學知識并鍛煉語言技能。任務型、交際型教學法的局限性在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集體講授、提出課堂任務及要求后,學生還需一段時間進行設計,組織語言,僅僅依靠課堂時間的練習不能達到熟練運用所學詞匯、句型進行交際的目的,因此,還應與其他教學法結合使用。
四、為學生選用合適的教材
教師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教材,應注重培養留學生醫學情境下的交際能力,遵循循序漸進和實用、可操作原則,初級教材簡單易懂,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高級教材注重練習學生的實際情景交際能力。同時,由于醫學生主要精力在于學習醫學專業課程,對醫學漢語學習付出時間有限,所以教材內容應與專業主干課程緊密聯系,注重實用性,課文內容應基于醫院主要醫務活動的實際場景,使學生將所學的醫學知識轉化成漢語應用起來,激發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筆者所在高校現選用的是2008年外語教學與研究社出版的《實用醫學漢語》系列教材,分為“語言篇、基礎篇、臨床篇”三部分,該系列教材是較多高校選擇的教材,注重了循序漸進和交際能力培養的原則,選用的基本都是醫院診療過程的常見對話,能較好地滿足本校學生學習醫學漢語的需求。但教學中筆者發現該系列教材生詞較多,尤其是“臨床篇”生詞量大,且課文長度迅速增加,在安排教學進度時,6學時完成一課內容,學生仍不能消化所學內容。因此,教師為學生選擇一套好的教材是建立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的基礎。
目前,對于醫學漢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師資培養、教材編寫等的研究還有所欠缺,本文僅從師資角度淺談了提高醫學漢語教學質量的幾點看法。至于如何從教師、學生、教學管理者等不同方面切實提高留學生醫學漢語的學習效果,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努力。
參考文獻:
[1]梁忠寶.對外醫學漢語教學模式芻議[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3,(09).
[2]于子倩.高年級醫學專業留學生的醫學漢語教學初探[J].醫學教育探索,2010,(04).
[3]劉娜,馮振卿,張曦.關于醫學漢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8,(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