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敏
從近幾年新課標全國文綜高考試卷看,文綜三科中歷史試題難度系數最大,一直居高不下,這給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帶來較大的壓力和沖擊。高考側重對學生學科能力和素養的考查,且歷史學科試題以材料形式為主,除了非選擇題外,材料型選擇題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單靠一味死記硬背的方法已經逐漸失效,完全無法應對來自高考的挑戰。因此,要教好歷史,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引導學生改變僵化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除了強調要求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充分、牢固記憶外,提高學生的史料分析和理解能力顯得至關重要。主要對高中生歷史理解的培養必要性和培養方法進行研究與分析。
高中歷史理解能力培養方法歷史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內容豐富、知識點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單一的記憶和背誦,實際學習效果不理想。因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多元化的視角去看待歷史問題,多角度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培養自己歷史學習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高中生歷史理解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一)拓寬文化視野
歷史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時間的時間活動內形成的一種文化,其中包含了地域性和人文性的東西,不同國家和民族由于內部組織結構和外部環境不同,發展軌跡也不同,形成的歷史文化也不同,針對這一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視角,科學理性的看待歷史的發展。高中生在日常學習中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歷史學習中,可以與其他的課外資料相結合,幫助理解和記憶。高中歷史包括中外歷史和古今歷史,其中部分歷史事件和人物被翻拍成影視劇或改編為小說,學生可以據此尋找、收集有關資料,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多視角看待歷史發展。
(二)增強文化認同感
學生由于思想經歷和人生經驗不同,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也有差異。高中歷史學習時,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力,主要是讓學生站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視角,理性看待歷史的發展,并客觀評價歷史發展變化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例如西方國家與我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不同,形成的文化思想也不同,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倡導仁義禮智信,重人倫和血親;西方國家則由于地理環境等因素有人文主義傳統,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崇尚自由和民主。這兩種思想文化形成的原因不同,對民族歷史的發展影響也不同。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應站在某一方的角度,主觀地評判哪種文化好壞。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視角,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包容感。
二、高中生歷史理解能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一)注重運用史料教學法
在平時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借助多媒體等現代教學媒體,向學生提供恰當的史料來解決課堂中的重難點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對材料加以理解和分析,鼓勵學生從材料中自己得出對某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觀點和認識。每堂課都運用史料教學法,既能鍛煉并逐步提升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等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史料的閱讀,能自己去探索歷史的真相,形成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獨特見解。從而啟迪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并避免積弊已久的簡單粗暴的定論式教學法。
(二)學科串聯
高中生學習的科目較多,除歷史外還有政治、地理、語文等科目。但是這些學科知識具有貫通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好引導,以輔助參考的手段將不同的學科內容延伸到歷史學習中,幫助學生加深分析和理解。例如,我國清末有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對這些戰爭事件起因的分析,可以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進行考慮。外部因素是西方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強大優勢;內部因素則因當時清政府制度、軍事、經濟發展的落后而屢遭侵犯。在分析戰爭背景起因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其他學科知識來思考。如從地理角度來說,西方國家臨海而居,水路交通便利,商業貿易發達;而中國封閉的地理環境,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力落后。從政治角度來說,西方國家實行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政治發展水平較高;而清政府實行封建統治制度,皇權集中、制約性不足,弊端顯露。
(三)正反評價
高中歷史教材中講述的不同階段的歷史事件看似紛亂而孤立,實際它們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評價某一歷史事件時也是有一定規律和方法可循的。學生在學習時,老師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正反兩面合理評判事件發生的利弊以及相關人物的功過。就晚清歷史上的兩次鴉片戰爭來說,當時的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并侵占中國領土、搶占資源、燒殺掠奪,給當時的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這是從弊的方面來說。但列強的侵略客觀上打破了中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出現了“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及后來以“自強求富”為旗幟的洋務運動這一向西方學習的實踐活動。并且引發了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頑固落后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出現了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等近代工業,百姓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也因此發生巨大變化。總之,列強的侵略客觀上又起到了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作用。
(四)比較論述
高中生學習歷史,一方面,是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另一方面,則是在歷史學習中運用不同方法對繁多的基礎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強化自己的歷史理解能力。高中歷史教材中有較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些事件和人物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學生需要在學習中發現和總結出相似的連接點。從國家統一角度說,歷史人物有秦始皇、隋文帝、成吉思汗等,這些人在結束割據戰亂、完成國家統一的同時,也伴隨著殺戮和集權,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成吉思汗征戰中亞、東歐,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功過評價應該理性客觀。從國家分裂角度來說,歷史上相關事件的發生一般伴隨著政權沒落、制度腐敗和農民起義等,秦朝陳勝吳廣起義、漢朝綠林軍起義等均屬于農民起義,學生在學習理解的基礎上能明顯發現其中的關聯性和相似性。老師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可以以人物比較和事件比較的形式,讓學生從中發現相似點和不同點,以比較性論述的方法鞏固歷史學習,突出歷史學習的系統性理解和記憶,比較學習也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印象。
三、結語
高中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需要將零散的知識點貫穿、連接起來,并在綜合分析、理解的基礎上尋找歷史事件之間的異同點,在學習歷史和理解歷史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以史為鑒。歷史學習不是單一的死記硬背,學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記憶,并在了解分析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學習理論和學習方法,用以解決其他學科性問題。針對高中生歷史理解能力的培養,老師在教學中需要做好引導,鼓勵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楊德志.淺議“歷史理解”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教學與管理,2012,(31):60-62.
[2]徐澤華.基于多元理解的高中歷史教學[J].教育科學論壇,2013,(10):20-21.
[3]陳秀蓮.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易錯、理解誤區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0,(01):115-116.
[4]田春苗,范英軍.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中學歷史教學三著力點——“評價秦始皇”一課為例[J/OL].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7,(01).
[5]潘承生.淺談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J].教育教學論壇,2011,(14):46-4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