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繼鋒 邵寧寧 李漢福
人文素養具有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功能。針對小學語文人文素養的教育現狀,提出了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融入人文素養教學,希望能給小學語文課堂人文素養培育做出一點貢獻。
人文素養小學語文策略一、人文素質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人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語文是最基本的學科,人文素養是語文在知識和能力上的核心,也是是語文教學的靈魂之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人文素養是一種思維模式,主要培養人格、道德、氣質。語文教學的主要特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個性和道德。所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感受語文的精髓,有必要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培養人文素質。
(二)培養人文素養育有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品格
現在教育提倡以人為本,同時,人文素養倡導的是人文關懷。小學生正處于逐步形成思維方式和人格的關鍵時刻,要培養學生擁有的良好素質和思維方式,就必須注重知識之外其它方面的內容。人文素養培養對學生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十分關注,只有充分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做好相應的綜合性教學,以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人文素養融入小學語文教育中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在課堂上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就是挖掘現行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例如,在小學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講解“黃果樹瀑布”一文,可以通過挖掘文章中的人文素材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理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享受自然美、人性美,從而激發學生要愛大自然,要保護大自然的情懷。在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時,我們可以具體采用以下方式:一是激情去愛。充滿激情,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展開激情教學。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課文,主要講述的是在當時困難生活環境下,毛澤東同志為了解決村民渴水的問題,親自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井取水,鄉親們為了紀念挖井人于是在井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在講解文章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帶著情緒,并聲情并茂的講述,可以讓學生認識軍民魚水情,認識到要飲水思源,懂得感恩,這樣將人文教育就充分滲透到了小學生的生活當中。二是觸摸風景。觸摸場景,也就是說,教師在小學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假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體驗,來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感情。比如,在“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教師可以創建一些互相幫助的場景,讓一位學生扮演雷鋒來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在幫助與被幫助的過程中,小學生深刻領悟到助人為樂是人的快樂之本。
(二)教學過程滲透人文素養
要想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素養,首先要打破舊的教育思想、觀念、教學過程等,教學本身充滿了創新,在過去,教學過程較為呆板、單調,學生多是機械接受、被動學習、自主性喪失。新的教學過程應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生的學習需求放在首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經典文章,讓學生品讀經典,參與師生互動過程。學生各種思維活動的參與為師生活動奠定了基礎,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去閱讀,盡量進行自我閱讀,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最高掌握者,在這個過程中,人文一直在不知不覺地滲透,走進學生的心中。
(三)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
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擁有高尚的人格,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感染力、輻射力,也會使教育效果變得更好,對學生成長成才也有促進作用,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深刻影響著學生。因此,任何先進的教學手段都不能取代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人文素質產生的影響,教師人格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保證。第一,語文教師必須進行德行操練。因為教師的德行是人格的靈魂,是教師進步和發揮人格魅力的保證。語文教師應具有高度的職業意識、使命感和責任感,忠于黨的教育,熱愛學生與生活,只有這樣的教師,才可以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個性。第二,與學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關愛、民主和諧的關系,這是教師和諧教學的保障。師生之間應當互敬互愛,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第三,注重語言訓練。語言訓練是發揮教師個性的根源。語文教師應錘煉課堂教學語言,講到活潑處,讓學生充滿激情,談起歡快的地方,可以讓同學們以笑相迎。教師也應該追求精確語言,抓住重點,言簡意賅。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展現美與智慧,展現教師的魅力,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總之,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小學生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學習有和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更是承擔了這一艱巨的責任。因此,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思想的束縛,將人文素養浸潤小學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張金坤.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49):279-2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