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青
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熱情高漲,若能達到以學為樂的境界,定能學有所成。如果語文教學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好之樂之,定能收到可喜的教學效果。
初中語文趣味教學導入師生關系一、導入具有趣味性
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地進入學習的角色,提起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我們要設計好的導語。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在《教書篇》里說:“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人們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過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好的導語像戲劇的序幕,令學生心馳神往;像投石激浪,讓學生啟開思維的大門,點燃智慧的火炬……把學生引入興趣的大門,我在教學嘗試中認為較好的方法有:
1.音樂的熏陶與感染,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悠揚動聽的音樂往往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和熏陶,從而深深感染學生,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為了激發并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我們也可以借助音樂的力量,通過直接訴諸聽覺的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
2.導入要激發好奇心。好奇心的激發,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筆者先請同學們去收集有關“羅布泊”的現狀的文章以及圖片,并請他們說說現在的羅布泊。筆者總結同學們的觀點是“現在的羅布泊是荒涼的大漠,是恐怖的無人區。”然后,筆者請同學們欣賞一組畫:美麗的湖泊,牛羊成群,綠樹環繞,水如明鏡,猶如仙境。
3.故事引入,讓課堂產生一種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學生都愛聽故事,在新課之前講一個小故事,使課堂產生一種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二、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作為老師,若能讓學生信服你,敬佩你,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團結在你的周圍,學習積極性就會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掘。作學生的良師益友,融洽的師生關系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的互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也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
讓我們把自己真摯的情感帶進課堂吧!我們面對的學生,不是“知識成品加工廠”,而是情感豐富的青少年。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情感共鳴。教師豐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學生,他們便會自主的投入學習,潛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三、提高自身學時魅力,激起學生興趣
新課標中提到“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素養”。教師往往只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卻往往忽視了人格魅力與學識魅力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學生中也普遍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喜歡哪位老師就自然而然地喜歡他(她)所教的課程,學習時會特別積極認真。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過:“我們做事要感到有樂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臉地在那兒教,愁眉苦臉地在那兒學,效果絕不會好。”事實也是如此,一個好的語文教師,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抹快樂的微笑、一句幽默的言語以及一種儒雅的風度都能夠深深地吸引已形成審美觀念的中學生,潛移默化地對其產生影響,學生對老師就會產生一種崇拜感,老師就成為了他們學習的動力,久而久之,學生便產生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時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養、文化內涵,才能具有一種人格魅力,才能直接或間接地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
四、形式靈活多樣,提高作業興趣
1.動手作畫類作業。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忠實原文,動手以直觀、形象的畫面再現原文或部分段落。這樣做,可以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并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搜集查找類作業。要求學生在“遇到問題,分析問題”“所知甚少,欲知詳情”“立足課內,放眼世界”的情況下,在課前或課后查找、收集資料,為學習課文,開闊眼界服務。
3.實踐類。各教師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布置各類的實踐性作業,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動手能力。
4.想象類作業。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進行作業設計,鼓勵學生發散、變通,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總之,我對語文趣味性課堂教學的研究,僅僅是個開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必須重視課堂教學,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各方面發展的主陣地,我們更需要不斷地深入研究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在教學中大膽創新,不斷探索,靈活運用,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成為一門“愉快的藝術”,進而在兼顧語文課堂趣味性的同時獲得高效。
參考文獻:
[1]石開洋.初中語文趣味教學研究[J].群文天地,2012,(12):162.
[2]郝振梅.初中語文趣味教學法[J].學周刊,2012,(02):81.
[3]張秋麗.初中語文趣味教學方法探析[J].才智,2011,(15):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