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麗
分析了中專語文教學的現狀以及意義,對加強中專語文教學改革的策略進行了探討,主要是優化教學結構、營造良好氛圍、圍繞專業需求、進行科學評價。
中專語文教學改革意義策略作為中專學校的必修基礎課程,語文承擔著提升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和傳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教學中要合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鼓勵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知識,拓寬視野,以語文為工具增強認識世界的科學性、客觀性與藝術性。要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法與教法的研究,在教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意志、習慣、興趣、情感、態度等。同時,要重視學生在學習的中主體地位,激發其研究能力、探究欲望,充分能動性與創造性。
一、語文在中專教學中的意義
在中專教學中,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還要把語文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相結合,突出職業和專業特點,打造有職業特征的語文教學體系。如此,既有利于推進語文和專業教學相融合,還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良好氛圍,形成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良好格局。
但是,近年來,中專語文教學現狀不盡如人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下降,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在當前中專教學中,語文和普通中等學校在內容和課程體系上相差不大,職業特色不突出,與專業結合不夠,語文教學的發展跟不上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步伐,中專語文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很多都套用普通中等學校的模式。同時,因語文教學的內容與專業結合不緊密,也無法實現語文為專業發展服務的目標。因此,在當前國家大支倡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應加強中專語文教學的改革。
語文是工具又是藝術,它是文化發展的基礎與關鍵,承擔著傳統文化的使命,也是文化表現的基本形式,對于提高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增強文化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中專學生來說,語文是不可或缺的學科,它一方面是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工具性學科,中專學生語文修養的水平,影響著專業學習能力,也對其全面成長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二、加強中專語文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優化教學結構
當前,中專語文教學在結構方面一般有情境型、質疑型、探索型、實踐型等,這些類型有利于語文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然而,不管何種類型,都應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語文教學規律來實施,做到結構優化、合理、完善,而且首尾呼應、銜接自然、環節清晰,使教學體系層次清楚,梯度合理,循序漸進,由淺及深。
在中專語文教學實踐中,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對于教學內容的結構設計運用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對教學結構進行優化,有利于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的優化,使之更加符合學生要求和專業成長的要求。在傳統的模式下,較為單調的教學模式,如介紹背景與作者、誦讀文本、詞句講解、段落劃分、中心思想的歸納以及寫作手法的分析,等等,這樣的課堂結構,把原本充滿審美意味的文章肢解得味同嚼蠟,使學生感到興味索然。首先,在教學中要使教學方式符合中專學生的特點。中專學生大多數在實踐階段學業成績不好,學習能力不強,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他們一般樂于學習專業知識。因此,教師要結合中專學生的特點,適度把握教學的難易程度,并將語文教學與語文知識在專業學習與實踐中的應用進行緊密結合,調動學生的興趣。其次,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整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中專學生有著很大的共同特點,如專業學習的共同性、學習層次的共同性、職業生涯的共同性等。同時,學生之間在學習語文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如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知識基礎等。因此,教師在抓好全向全體的教學的同時,還要多采取分組學習法、討論學習法、語文才藝展示法等,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樹立學生自信,帶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熱情。再次,科學引導學習方法。不同特點的學生適應不同的學習方法,如有的學生愛好誦讀,有的學生愛好寫作,有的同學愛好閱讀等等,要結合學生不同的特點,指導他們從興趣愛好入手,形成自己的語文學習方法體系,增強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營造良好氛圍
所謂教學,是一種雙邊性、交互性的活動。但許多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把所謂的知識點等教學內容一股腦地拋給學生,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接受。顯然,這種模式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調動自己的思維情感,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良好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把學習活動置于輕松、開放、自由的環境之中,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不受限制地發揮自己的智慧,挖掘潛能,收獲學習的喜悅。
(三)圍繞專業需求
中專教育的定位,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中專語文教育不同于普通學校,除要實現工具化、人文化的目標之外,還要為專業化目標服務,結合各個不同專業,在教學過程中目標明確地把教學重點與難點進行遷移,著重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思想。新教學大綱指出,中專教育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健全人格,推動學生職業生涯的科學發展。所以,應充分利用語文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與專業相貼近的、富有專業特色的、在專業背景之下的內容與環節,著重吸納語文教材里和專業學習相近或相關的教學資源,有機融入到專業課程中,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習的價值,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
(四)進行科學評價
中專語文教學價值的實現、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對教學和學習的評價。若評價科學適當,就能夠激發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參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熱情,不斷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科學的評價,應注重過程,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對過程的評價,對象不應限于學科考試的成績,而應是全面考察學生對語文知識素養認識的提高程度,全面考察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的評價既是對學生目標任務達成情況的評價,更是運用評價激發學生投入學習的過程。因此,對語文教學的評價是動態的,可能客觀反映學生的每個點發展與進步。評價的多元性,體現在評價的內容上,是指評價的對象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目標,也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合作性、參與的程度、學習的方法與對學習的情感態度等。體現在評價的方法上,要綜合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互評等方式,著重體現出學生在評價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如根據各小組完成作業情況、遵守紀律情況、展示交流表現、分組討論表現、質疑與創造等方面的綜合性表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分,定期評出星級小組。對于單項表現較好的,也進行評價,予以榮譽或獎勵。這樣使每項進步都能得到鼓勵,每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三、結語
中專教育的目標、內容、對象與普通中等學校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但是在現實的中專語文教學中,很多都與普通中等學校沒有差別,致使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因此,要緊密結合中專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學目標,對中專語文教學進行改革,積極探索與專業相結合的,符合學生特點的,利于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模式與方法。
參考文獻:
[1]王微微.中專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教學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3):51.
[2]李鳳嬌.淺議中專語文課堂教學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3):76.
[3]張瑞華.中專語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策略探討[J].才智,2016,(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