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麗
歷史學科因其內容的龐大和時間的久遠既逝性,長期以來被人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很多學生對歷史課重視不夠和失去了興趣。這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一大難題,而培養學科興趣是學好歷史的前提。
歷史知識網絡記憶方法一、抓住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理解和概括歷史知識,構建知識網絡
歷史有其發展的規律性,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著不同的原因、作用、影響等等。有不少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意義、作用.影響等只注意硬背條條,而不注意去理解其中的實質與內涵,其結果因生吞活剝而造成消化不良。為扭轉這種不良的局面,在學習中我們也要掌握一些方法,把每一條內容都吃透,達到真正的理解和消化。
首先,我們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掌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及它們在推動歷史發展中的相互作用。
其次,在整體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性之后,還要分析歷史發展的階段特點。如世界近代史部分,我們應總體上把握它的階段性特點:
第一階段:14—16世紀,資本主義在歐洲萌芽(近代的背景)
第二階段:17—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朝代,資本主義制度在英美法等先進國家確立
第三階段:19世紀初——六七十年代,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第四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通過上述分析有助于我們對歷史史實的理解。然后,再把處在同一階段的歷史事件進行橫向比較,得出它們共性與個性。如第二階段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其共性就是都屬于資產階級革命以及由資產階級革命所帶來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所謂個性當然很多,但我們最應把握的是突出的個性,美國的獨立戰爭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的雙重性質。而英、法則只具有反封建的特點了。
通過以上的方法,我們就能在歷史基本理論的指導下,構建出縱橫交錯的知識網絡了。
二、記憶的方法
有許多學生對歷史知識只靠死記硬背辦法去記憶,結果是事倍功半。靈活多樣地記憶方法很多,向同學們介紹幾種,希望會對增強記憶力,培養記憶的興趣有一定幫助。
1.記憶年代
如美國內戰中的大事及年代歸納起來就是:
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成為內戰的導火線
1861年:南方挑起內戰
1862年:通過《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努力宣言》扭轉戰局
1863年:葛底斯堡戰役,北方獲勝,掌握主動權
1864年:謝爾曼將軍率北方軍隊攻入南方
1865年:北方軍隊攻占里士滿,內戰結束
在學習中我們要思考一番,用什么辦法盡快的把這六件大事和相應的時間記住,經過研究最后得出:第一,把頭一件大事的年代記下來;第二,把事件的先后次序記住,第三只記住尾數是從l~6的連續自然數。
如辛亥革命中反對北洋軍閥政府斗爭的大事及年代是:
1911年:武昌起義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護國運動
l917年:護法戰爭
l919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可用同樣的方法記憶,應注意的是五個年代的尾數是從1~9的奇數。我們可把以上的方法稱之為“擒一而獲眾”法。
2.濃縮記憶
歷史知識是紛繁復雜的,往往可以采用濃縮的方法,縮減記憶的內容和降低記憶的難度。如新航路開辟的客觀條件是:①造船技術的進步;②指南針用于航海;③相信地圓說。其中第一條說的是造船技術發展到了能造出不怕大風大浪適于遠洋的大船。第二條說的是中國指南針傳到了歐洲,航海不再迷失方向。第三條說的是人們不再相信教會神學的宣揚,解放了思想。在此基礎上再用簡單明了的詞語,把每條內容濃縮概括下來。最后,確定為“船、針、說”。這樣我們用簡單的三個字就把三條內容記憶下來了。
又如,中國古代史中對秦漢文化的突出特點的描述是這樣的:“一、統一與多樣化有機結合。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三、水平居于世界先進行列。四、氣勢恢弘。”我們用一個字或詞來概括每一層內容就是“氣勢、水平、中外、一樣”。
再如,中國現代的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其沿海的順序依次是: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我們取每個城市中的第一個字來代表,組成一個歌訣:“大秦天煙青連南,上寧溫福廣湛北”。也可稱之為“濃縮歌訣記憶法”。
3.對知識進行對比和歸納記憶
在平時學習中我們同學不善于把相同的或相似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導致對事件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搞不清楚,這是學習歷史的大忌。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既搞不懂歷史事件的特點,也搞不清相關歷史事件的共性。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建議引入數學當中的提取公因式的方法解決。
用這種方法可以比較英,美、俄、德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及統一的背景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是這四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都遭受到阻礙,不同點是英國的阻礙來自封建專制統治,美國來自英國的殖民統治和壓迫,俄國來自農奴制度,德國來自分裂狀態。據數學式可列為: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英:封建統治+美:殖民統治+俄:農奴制+德:分裂)。
還有很多的歷史知識,我們都可以用以上方法予以解決,這樣我們既抓住了歷史的共性,同時也突出了歷史的個性,并能在理解的基礎上予以解決了。
三、掌握歷史評價的方法
中國古代有一首哲理寓意深刻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喻示我們,對于同一事物,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得出不同的結論,歷史課就是要用事實來引導我們歷史地、客觀地、辮證地、全面地看待所發生的一切,使我們學會多角度的觀察事物,多層次的去分析事物。
如在學習“洋務運動”這節課時,把洋務運動的目的、結果、作用簡列下來加以分析。
洋務運動目的: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維護清政府統治。
結果:沒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之路。
作用:主要是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根據這三個方面辯證地、全面地評價洋務運動,使我們把握住既不能因為其目的是反動的就抹殺了它的進步作用,也不能因為它的客觀作用具有進步性而模糊了它的目的的反動性,這就避免了對洋務運動的片面地,絕對地錯誤評價。
四、善于發現歷史學習的規律性
歷史學科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在學習中抓住了規律,學習起來就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應。
比如,在評價有功績的明君,評價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評價農民革命運動,分析革命失敗的原因等問題中都有相對應的兩面性的評價規律。
如評價漢高祖劉邦和唐太宗:
進步性:都實行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或輕徭薄賦政策。
局限性:維護鞏固封建統治。
如評議克倫威爾和俾斯麥:
革命性:克倫威爾領導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統治;俾斯麥進行王朝戰爭,統一了德國。
反動性:克倫威爾鎮壓掘地派,遠征愛爾蘭;俾斯麥頒布反社會主義非常法。
“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會學習”,這是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教給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這是一個老而彌新的課題,今后我們還將在這方面下大力氣,更深入、更廣泛地去研究,去探討,為歷史教學的改革做出不懈的努力。
隨著高考對能力考查力度的加強,在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歷史能力的培養,這已經成為中學歷史界的共識。為達到掌握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完美結合,學習的方法就凸顯其重要地位了。以上介紹的一些方法只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希望能對我們的學習有所幫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