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香
圍繞職業教育的目標研究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訓基地建設勢在必行,就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產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和研究,它是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進一步改革發展的具體實踐。
實訓基地產業化職業教育一、研究背景
(一)職業教育的目標
職業教育家黃炎培先生將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確定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換句話說,就是通過職業教育為個人架設起生存的橋梁,滿足個人基本的生計需要和生活需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圍繞職業教育的目標研究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訓基地產業化至關重要。
(二)職業教育的現狀
1.職業教育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夾縫中苦苦生存,處于弱勢群體,職業學校的學生也同樣是同齡人的弱者,反襯出職業學校的社會地位遠不如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
2.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得不到企業的支持,存在一廂情愿的現象。學校積極性強,企業積極性差,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政府還沒有出臺激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相關政策法規。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幾年學校雖然在校企合作的聯合辦學、頂崗實習、對口就業、組建冠名班、訂單培養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師下企業進行培訓,企業不愿意接受,這對教師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對教師的專業新技能、行業新動向、專業新工藝的了解和提高不利;二是企業在接納學生的頂崗實習和畢業生就業也不是像德國企業那樣積極,而且在學生的工資、保險、加班補助、休息日等方面沒有很好的落實,這樣就造成企業留不住學生,學生的對口就業率和就業穩定率不高。
3.就業準入制度不健全。學校經過3年培養的畢業生獲得相關專業的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他們應該是企業的重要有生力量,而目前的一些企業可以隨便錄用工人,經過他們的短暫培訓就可以無證上崗,這對企業的發展必然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建立并完善職業資格證書考核鑒定的職能,嚴格執行就業職業資格準入制度。
到2020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將達到2350萬人,職業學校實訓基地產業化是融“產、教、訓、科研、管理、經營、創收”為一體的培養模式,是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實訓基地產業化模式的構建
(一)實訓基地產業化模式的涵義
所謂“實訓基地產業化”是學校依托自身的力量,利用各專業的師資和設備資源優勢,創辦企業化運作的實訓基地。它對內是學生的實習實訓場所,對外是面向社會提供有償服務的企業,因此具有實訓基地和企業雙重功能的實訓基地,又被稱“產業化實訓基地”。實訓基地產業化的基本特征:
1.實訓基地產業化建設必須具有市場性。實訓基地產業化的運行要有市場意識,立足服務區域經濟,服務企業生產,達到共贏。因此需要有行業、企業的參與,進行市場調研,把握市場動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市場的運作中去。
2.實訓基地產業化必須具有真實性。實訓基地產業化必須引入企業真實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圍和管理模式。實訓基地產業化的設備與企業的設備完全一致,實訓的過程與生產過程完全一致,實訓室具備產品生產的功能。
3.實訓基地產業化具有前瞻性。實訓基地產業化基地的設備、技術工藝、人才理念應是市場最前沿的、先進的。
(二)傳統實訓基地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雙方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地點在學校,由企業引進生產設備、流水線,由企業提供原材料,安排生產任務,由企業派駐技師指導生產,由學校提供場地、車間,安排學校專業教師及企業的技師執行學校的專業實訓任務,這類實訓基地具有明顯的企業特征,學生在生產工人的指導下可進行仿真實習,學校可減少資金投入,節省耗材費用。但是,由于是共建,企業必定安排相當的生產任務來填補學生實習時出現的生產虧損,長此以往就出現了學生的實習內容、時間等安排要受制于企業的生產任務。
第二類:學校自建實訓基地。由學校自主建設,由學校自己引進設備及實訓設施,由學校掌握實訓安排和實訓指導的主動權,但實訓基地與生產的真實環境脫離,很難模擬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真實狀態,同時沒有生產功能,而且實訓基地運轉成本高、耗材費用大,只投入,不產出,實訓設備老化,學校有限的教育經費是難以維持。
第三類:企業自建的實訓基地。地點在企業,這類實訓基地由企業投入自建,主要用于培訓新員工和配合職業學校的實習。有一些職業學校在企業掛牌為實訓基地,往往是形同虛設,企業不是很情愿的接納,這類實訓基地的實訓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學生很難全面掌握生產的流程,而對于企業只重視生產及利潤,忽略了對于學生的教育功能。
三、實訓基地產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成效
(一)社會效益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教育同經濟、科技、社會實踐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正在成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教育作為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不僅要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儲備,而且要直接參與各方面的建設,為推動各項事業做出貢獻。實訓基地產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是讓社會了解學校的一個窗口,也是展示學校辦學實力的舞臺。同時又是學校走向社會,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橋梁。
(二)專業建設效益
實訓基地產業化是依托專業的實力而建,學校的設備即為企業的生產工具,學校的教師成為“師傅”,實習的學生成為“徒工”,教師在傳授技能時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改革教學計劃,促進了教學改革,促進了專業內涵建設。同時,學校將產業化實訓基地所創造的利潤,一部分又投入再生產,逐步擴大產業規模,提高企業資質;一部分作為專業建設資金,更新、添置專業設備設施,也解決了實訓耗材不足的問題,為專業注入“造血功能”,因而又加快了專業建設,推進了“專業—產業—專業”良性的循環發展。
(三)辦學效益
學校有專業的技術人才,有先進的生產、管理理念,引入了企業的專家、技師,把企業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管理經驗、前沿的先進技術融入實訓教學工作中,不僅實現了培養技能人才的目標,還取得了一定的辦學效益。學校的領導教師不再是門外漢,而是成為專業、行業、職業引領者,成為企業、行業賴以生存的人才儲備庫。與企業的目標一致,學生的作品變成商品,學校的實訓項目轉化成為生產、經營、管理過程,真正實現了學生與專業崗位的“零距離”。
(四)師生素質提升效益
學校的實訓基地產業化不但要發揮專業教師的技能特長,更應使其成為專業教師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課堂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場所,讓專業教師從實踐中拓寬知識面,從實踐中獲取專業前沿發展的信息數據,使課程設置更切實際、教學改革更加深入。
對于學生而言不僅真正實現了企業崗位角色,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不斷改進、提高專業技能,更加適應未來的挑戰,少走彎路,在具體的待人接物、工作合作、集體榮譽、對師者的尊敬及先進的理念、創新精神、吃苦奉獻的精神等,一個職業人必備的素質在產業化的實訓基地中都能得以充分體現和磨練。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綱要(2010-2020).
[2]周濟.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視頻會議上的講話[EB/OL]教育部網,2006-1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