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淡化定義教學。根據教學經驗,就新教材概念教學談幾點具體體會和認識:淡化定義,是淡化概念的定義,不等于淡化概念;淡化定義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概念;新課程標準下的概念教學任務更艱巨。
概念把握本質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淡化定義教學。但是,有些人卻認為淡化定義就是淡化概念,筆者認為這是不對的,淡化定義不是淡化概念,淡化定義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與把握概念,這使得新課程標準下的政治概念教學任務更艱巨。在政治教材中,一個個政治概念是知識的細胞,學生只有弄清了每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真正理解了概念的實質,學生才能利用概念進行推理、判斷,形成學科的理論體系,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各種能力,才能讓學生有興趣去學,有信心去學。下面結合自己近年來的研究談幾點拙見。
一、淡化定義的概念
(一)淡化定義,是淡化概念的定義,不等于淡化概念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點抽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定義是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明的說明。由此可見,作為定義,前者的要義在于概括,后者的要以在于“確切而簡明”。要求是不一樣的。概念作為思維的形式,是認識的工具,而不是認識的對象。定義作為概念的表述,是學理的規范方式,而不是呈現概念、運用概念和評價概念的惟一尺度,更不是概念本身。新課程提出淡化定義,不是淡化概念,概念和定義不是一回事。
(二)淡化定義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概念
概念是構建思想政治的基本材料,又是準確理解運用思想政治課內容的中介。所以,正確理解,解釋概念,是搞好政治課教學的第一關口,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環節。在原來的教材中,重視的是概念的應用,我們一般的教學方法是給幾個例子,然后引出概念的定義,要求學生記憶,進一步對概念進行解釋,注意事項講解,把學生在做題中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著重強調。結果,學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機械記憶上,從而影響了對概念的理解及運用。為了更好地把握概念,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在現在的新課程中,強調的是要講概念的產生背景、形成過程和應用。因此,就需要我們教師在上課的重點上、過程上、教學方法上有所改變,而不是說要淡化概念。
(三)新課程標準下的概念教學任務更艱巨
細細品讀新教材,發現現在的新版教材雖然加入了很多案例探究,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活動化,但就其主要內容的描述上仍然十分的精煉,政治、經濟概念繁多,且邏輯性強,內容抽象,學生憑已有的生活知識難以理解,這也就增加了他們學習的難度。一些學生因此產生了畏難情緒,失去了對政治學科的興趣。在政治教材中,一個個政治概念是知識的細胞,學生只有弄清了每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真正理解了概念的實質,學生才能利用概念進行推理、判斷,形成學科的理論體系,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各種能力,才能讓學生有興趣去學,有信心去學。因此,搞好概念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在新形勢下搞好概念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追根溯源,尋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重視概念的產生背景和形成過程
一個概念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為什么產生的、怎樣產生并最終給出的、是怎樣的形式給出的。這些問題看似與概念的定義無關,但卻相當于對一個陌生人進行了全面的認識,那就不會有任何疑問了。搞清楚了一個概念的這些相關知識,那也就回答了我們這個概念是用來解決什么問題的,怎樣解決這些問題,也就不用在讓學生死記硬背這個概念。如對政體這個概念,我們就應該結合國家,國體,民主與專政等概念,并可通過舉例分析讓學生搞懂,政體是指政權組織形式。因為國體和政體、國家是密切聯系著的。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必須與國體相適應,即必須根據國家的階級內容采取適應的政體組織形式。毛澤東說過:“沒有適當形式的政權機關,就不能代表國家。”
(二)高屋建瓴,站在系統的高度上,要重視對概念本質的把握
講背景、過程都是為概念本質的東西做鋪墊。概念的本質才是最內在的知識。如對“紙幣”這一概念的教學,教材中的表述是這樣的:“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但學生對紙幣的了解僅僅是感性的,具體的,對紙幣的深刻內涵卻知之甚少,教師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對這一概念進行深掘。這一概念要注意兩點,一是“強制使用”,二是“價值符號”。讓學生思考:“紙幣為什么要強制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是沒有這種體會的,他們一時也難以理解。要理解這一點,就必須要理解“價值符號”。“紙幣是否有價值呢?”讓學生深入討論,充分發表意見。最后得出結論:紙幣和它所代表的金屬貨幣相比,其價值幾乎等于零,我們認為紙幣無價值。正因為紙幣無價值,所以在紙幣使用之初就需要國家以強制力來保證施行。這樣通過對概念關鍵詞句的分析,學生對這一概念就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三)對概念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
如“按勞分配”概念就可分解為三層:(1)在社會主義公有制范圍內。這是指按勞分配原則的適用范圍,即它是在公有制條件下的個人分配原則。(2)勞動者向社會提供勞動,社會以勞動為尺度,向勞動者分配個人消費品。這是指按勞分配原則的分配標準。在衡量勞動者為社會提供勞動量時,有數量和質量兩個標準。數量是指勞動的消耗程度,不是指勞動產品的數量,它往往以勞動強度和時間來計算。質量是指勞動者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復雜程度。(3)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是指按勞分配的結果,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倫理和精神文明的體現。在“按勞分配”面前,一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必須親自參加勞動,否則他無權參加分配。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便全面地掌握了按勞分配這一復雜概念。
三、結語
總而言之,為了適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我們政治教師要勇于改革、更新觀念,不斷調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藝術和水平,按照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要求,積極探索思想政治課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策略,努力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教學藝術的魅力、教師人格的魅力,扎扎實實地推進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開創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胡玉華.科學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教學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15,(03):79-84.
[2]林武.數學概念教學的誤區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評論,2014,(08):131-134.
[3]趙占良.強化概念教學提高教材適用性——人教版義務教育生物學教材(2012年版)簡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2,(08):40-45.
[4]周建華.數學概念教學中有效提問的量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06):96-100.
[5]叢立新,曾琦.國內概念教學的研究現狀及意義[J].教育科學研究,2006,(04):34-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