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立
播種一種行為,就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收獲一種命運。良好作業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作業習慣策略良好作業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但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我意識不發達、自我能動性不強等原因,所以在良好習慣的培養中,老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把這項工作扎扎實實地貫穿在整個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一、靜心
很多孩子做作業習慣不好。如在課堂上做作業的時候其他地方有什么動靜,自己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過去了;還有的學生做作業不抓緊時間,一會兒找橡皮,一會兒削鉛筆;還有的學生寫字姿勢不好,寫的字馬虎、潦草……在家做作業時,問題更突出。有的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有的一邊做作業一邊吃零食、玩玩具,不僅作業完成效率低,而且草率馬虎,不求質量。
1.重環境。“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作為老師、家長都有責任去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作業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進行紀律教育在班級營造出良好的作業氛圍,通過與家長的溝通,鼓勵家長在家庭營造作業氛圍,督促學生按時按量、專心完成作業。
2.講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平時安排的課堂作業中,我制定出了詳細的作業行為規范,如“凡是作業,都要字跡清楚、書寫端正。”并督促學生按照規范標準完成作業任務。
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粗心的毛病不以為然,認為小毛病不值得在意,其實,粗心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讀書時會影響孩子的成績,長大了會影響工作的質量,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3.會靜心。怎樣才能較順利的靜下心,較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呢?我利用晨會課教給學生一系列靜心方法,如每次做作業前都做同一件事,讓它成為一個告別休息、告別玩耍的儀式;或用深呼吸的方法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二、品題
做數學作業,審題是關鍵。做計算題時,認真審題,可以發現數與數之間的特殊聯系,找到簡便算法。
1.默讀,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
2.品題,如“照這樣計算”是什么意思?“雞的只數比鴨的2倍少5只”中,是誰和誰比?誰多誰少?。通過品題能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做題的質量與速度。
3.復述,用自己的話復述題意,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促進學生進一步分析清楚應用題的情節。
4.模擬,如果遇到不易理解的題目,就用自己的經驗模擬出類似的情景,展現數量關系,而理解題目的意思。
三、集錯
一位社會心理學家曾指出:“我們期望學生犯錯誤,因為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便可爭取明天的成功。”
1.出錯是學生的權利。教師要允許學生出錯,小學階段的學習也可以說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只有在不斷遇到困難、出現錯誤的同時及時改正錯誤,才能獲得更大的提高。
2.糾錯是老師的義務。作為教師,我常把學生作業中的典型錯誤,匯編為一些判斷題,并定期組織學生一起討論正誤,以及做出判斷的理由,經過大家的集體討論和辨析,每位學生都能更好的形成自己的思路,對于易錯點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3.目標是不犯同樣的錯。我告訴學生:“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不怕出錯,關鍵是不犯同樣的錯。”
我要求每位學生自備一本“集錯本”。哪次作業中出錯,就把做錯的題和錯誤原因登記入冊。每次考試之前,都要細細地看上兩遍,目的是不犯同樣的錯誤。
總之,我們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用一顆“平等心”“寬容心”去正確對待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錯誤,并巧妙、合理地利用“錯”這一教育資源,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四、自立
很多低年級學生學習要家長陪,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到高年級就容易養成拖拉作業的習慣,再改就難了。
1.不依賴父母。做作業絕不依賴父母,這是我在班級里、在家長會上反復強調的。
家長要不要幫孩子檢查作業?一般情況下請不要。發現錯誤怎么辦?有老師。實在怕孩子跟不上,那么可以誘導,可以利用孩子的經驗原型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不要告知結果。
2.鍛煉自己的意志。為了鼓勵能夠積極完成作業,主動檢查自己作業的學生,我在班級中組織了很多活動,如評比出進步最大、出現錯誤率最少的同學,為他們頒發精美的小卡片,鼓勵學生矯正不良行為。
學生愛看動畫片,我就鼓勵學生向他們喜愛的動畫形象學習,運用自己強大的意志力戰勝自己的弱點,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須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全過程,它需要老師和家長長時間的教育和培養。只有我們堅持嚴格要求,示范誘導,反復訓練,一定能取得理想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宋文靜.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J].學周刊,2014,(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