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娜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說科學全面系統的教學設計是一節課的骨架,那么巧妙地創設亮點就是一節好課的靈魂。巧設亮點,可以讓一節枯燥乏味的課變得靈動起來,可以融培養興趣、開拓思維、激發求知于一體,從而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它可以如同路標指引著學生的思維方向,如同鑰匙去開啟知識的大門。
核心知識構建細胞香味一、導入新課時設亮點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有創意的導入,能讓學生自然地融入到課堂中,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堂課導入的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在導入時設亮點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導入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導入,如在學習《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蛋白質》時,可以聯系近幾年出現問題的奶粉品牌,奶粉的主要營養成分是什么?為什么奶粉出現質量問題會嚴重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從而引出蛋白質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聯系科技前沿熱點導入,如在學習植物體細胞雜交時可以這樣聯系,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紫草素具有抗癌、抗炎、抗菌等作用,可用紫草的細胞培養來生產。我們能否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獲得一種既可以產生青蒿素又能產生紫草素的植物?從而引入植物體細胞雜交。
二、利用核心知識構建學生活動設亮點
新課改越來越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就核心主干知識設置學生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在必修一《細胞增殖》新授課教學中,我提前用紅藍兩種顏色的卡紙(背面帶膠,可以撕下來直接粘貼)剪好若干染色體,染色體中部粘上黃色圓形卡紙代表染色體的著絲點,用8K的白紙提前打印好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前中后三個時期的細胞壁和紡錘體。在介紹完染色體的成分和形態后,強調數染色體要數著絲點,有幾個著絲點,就有幾條染色體。關于染色體的復制過程就可以直接在黑板上粘貼了,粘貼后再次強調如何計數,每條染色體包含幾條染色單體,幾個DNA。核心內容有絲分裂的過程,讓學生先預習課本,然后分小組在老師提前準備好的8K白紙上,粘貼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前中后三個時期的細胞圖像。各小組將自己的成果粘貼到黑板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并根據特點評價各時期的細胞圖像是否正確及怎樣修改。在自己動手及評價粘貼成果的過程中,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比教師直接給出各時期的細胞圖像及特點再逼著學生背過,效果要好很多。類似的學生活動的設置,讓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瞬間鮮活起來。
三、創設問題情境,并以此情境為線索貫穿整節課
創設問題情境,并以此情境為線索貫穿整節課,簡而言之,就是用一條線索將整節課串起來,這種方法更適用于高三的一輪或二輪復習,它不僅讓前后知識更系統銜接的更好,也會讓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高一高二我們已將所有內容學完,在期中期末考試前也進行過簡單復習,高三復習如果只是知識上的簡單重復,勢必會讓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這時老師費點心思設置個亮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在《細胞增殖》高三第一輪復習中,我是以蘭花為線索貫穿整節課的:
先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原生種蘭花一般為二倍體,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陳文輝成功研發,將蘭花染色體從二倍體變四倍體,讓蘭花花形大了一倍、更香更艷麗、抗病性更強。他們正在找出控制香味的基因,計劃將香味基因移入蘭花中,屆時讓蝴蝶蘭飄著熏衣草花香將不再是夢。
1.要將蘭花從二倍體變為四倍體,一般用什么處理二倍體蘭花萌發的種子或幼苗,該試劑作用的原理是?
2.原生種蘭花的生命歷程中所涉及的細胞的增殖方式?
發散思考一:蘭花有絲分裂的過程及相關結構和數目變化
1.以某二倍體蘭花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為例,嘗試繪制出該細胞有絲分裂前、中、后三個時期的分裂圖像,回答各個時期的特點,并比較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區別。
2.畫出該二倍體蘭花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DNA、染色體及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的變化曲線,并分析曲線變化的原因。
探究互動: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十分活躍的細胞器有哪些,它們各自的作用及作用時期分別是什么?
發散思考二:實驗——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
“實驗報告”的部分內容:
(1)解離:剪取蘭花根尖5cm,放入盛有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和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混合液
(體積比為1∶1)的玻璃皿中,在室溫下解離3~5min。
(2)染色: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龍膽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3)漂洗:將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約10min。
(4)制片:將根尖放在載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鑷子把根尖弄碎,蓋上載玻片,用拇指輕輕按壓載玻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