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古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鑄就其博大精深的藝術內涵。對于古箏的教育,只有融入其傳統文化,才能從藝術上得以古箏演奏的真傳。分析其歷史文化和教學方法,總結其滲透傳統文化的方式,旨在發揚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推動古箏藝術的發展。
古箏教育傳統文化滲透一、歷史悠久的古箏傳統文化
箏,又名秦箏,是中華民族傳統樂器中非常受大眾歡迎的彈撥樂器。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古箏教學中應該時常提醒學生,古箏作為傳統樂器,是我國悠久文化精華的傳承,因此學習古箏不能夠只從其彈奏方法和演奏方式上來學習,一定要注重古箏的傳統文化內涵,否則古箏的演奏便不能更好的體現其藝術造詣,也就無法準確的表現樂曲所要傳達的境界。
二、在古箏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式
(一)創設傳統文化藝術情境
如何在古箏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是古箏教學的重點。在學習古箏的同時,要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且樹立民族情懷從而體會對古箏的文化認同感。古箏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在習箏的場地創設傳統文化藝術情境,其充滿傳統文化氛圍的課堂環境能更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滲透。這不僅僅是一個對教授古箏場地進行布置的行為,而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些裝飾的內涵,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蘊,才能構建具有古韻古風的教學情景。很多課堂上教師多布置了古箏曲譜,或一些名人字畫,這些裝飾確實有助于建立傳統的文化氛圍,但是學生如果不理解其背后的寓意,也只能是對牛彈琴,起不到熏陶滲透的作用。只有讓這個情景觸及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學生才能融入到這種情景中,進而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例如,在教授《漁舟唱晚》這首經典曲目的時候,教師要先從其文化背景講起。這首頗具古典風情的經典曲目,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樂曲中描述了夕陽映照的光輝,情景中萬頃碧波,漁民在垂釣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是箏曲中廣為流傳的作品。它是用古曲《歸去來兮》為素材來發展編創的。一經問世,就開創了箏曲的新紀元。經過50多年表演證明,這是一首受到中外音樂界公認的經典曲目。教師在教授如何演奏作品之前,先將作品的文化內涵,創作背景介紹給學生,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能從其文化背景中得到啟示,也就是對于教學情境的構建。用古箏的韻律表現夕陽的余暉,用樂曲的節奏表現漁民的愜意,用演奏樂曲的心境帶動觀眾的情愫。只有具有情懷和詩意的演奏,才能使古箏的經典曲目得到不斷的升華。
(二)提高學生藝術文化素養
在傳統音樂被大力推廣的大好前景面前,古箏這件傳統樂器緊跟時代的腳步,煥發生機,不斷被更多的人所喜愛與學習。但是有時很多學生雖然忙于練琴但收獲甚微,在其表演過程中觀眾根本感受不到樂曲的韻味。這種問題困擾了很多的習箏者。這種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雖然演奏者有了一定的古箏演奏技能,但他并沒有深入理解樂曲的內涵,沒有將曲目的演奏融入到自己的感受中,使得自己的演奏“只有其形沒有其藝”。如果習箏者沒有靜下心來對樂曲的文化內涵不斷深入學習和領悟,在今后的古箏演奏中是不會有長足發展的。
通過藝術素養的提高,才能在古箏演奏中較為自如的表達樂曲的思想與情感。例如,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瓶頸期,無法對操練百遍的曲目再有所提高了,這就是樂曲中的思想意境沒有挖掘出來。這一階段是教師教授的重點,突破瓶頸期的重點可以放在加深內涵感受上,那么就需要教師對學生講授中華傳統藝術的相關內容,以提高學生的藝術文化素養,幫助學生不斷體會、理解,并融入到樂曲的演奏中。
(三)注重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力
學生的藝術修養是可以慢慢培養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感受力則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可以加以培養的。本文認為對藝術感受力的培養要因材施教,它與演奏者的基本功以及閱歷都有一定的關系。藝術感受力與基本功的水平有一定的關聯,當基本功不完善的時候,學生不能完整流暢的演奏一些作品,這會對習箏者的感受力有一定的限制,當基本功不斷扎實的時候,只要通過不斷的積累,習箏者對樂曲的掌握和感受會有所提高,相對的對于傳統文化的感受力也會不斷提高。同時,年齡層次也影響了一定的感受力,當人生閱歷不斷增加的時候,對普遍事物存在客觀認識,對于其他文化的融入也就容易些。多進行一些古箏經典曲目的欣賞,將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提高學生對曲目中傳統文化的感受力。當教師演奏一首經典曲目時,學生的感受力是因人而異的,重要的是學生只要通過自身的領悟就能夠得到感受力的提高。通過自身不斷的感受、練習、體會與融合完成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是古箏藝術融入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賀曉娟.淺談在古箏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藝術[J].數位時尚,2012,(06):92-95.
[2]尹丹.具范兼容方成大家——淺談古箏與傳統文化[J].赤峰學院學報,2011,(04):65-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