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海
多媒體與課程整合的本質與內涵是要求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尤其是在“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多媒體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
多媒體地理教學課件一、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科教學無限延伸
多媒體賦予地理教學新的學習內容和強有力的科技手段,一方面,開拓學生學科視野,使其了解和熟悉我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重大問題的理解程度,并認識到地理學科的社會應用價值,從而培養起濃厚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在教學環節中的應用不僅豐富和活躍現有的教學內容,打破老舊“滿堂灌”的僵化傳授方式,還能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初一的海嘯知識點講解時,可以通過蘊含豐富信息量的新聞媒體報道的相關視頻引入本節的教學。
第一,學生通過視頻的觀看直觀的了解了海嘯帶來的一系列災害的場景,由此讓學生認識到建立海嘯預警系統的重要性。
第二,通過視頻的觀看,教師在適當啟發的情形下誘導學生分析討論印度洋海嘯發生地點、成因、范圍、地震等級等的相關理論知識。教師如若能以動畫的形式來重現印度洋海嘯的發生過程,必然會加深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如講“陸地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時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①運用錄像——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好本——直接導入新課。
②運用錄像——播放幾個陸地自然帶的景觀——展示相關內容,增加感性認識,學生觀察思考。
③運用投影——步步展示幾個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程序教學,師生共同歸納——指明陸地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
④運用配樂詩朗誦及不同地區的景觀比較——學生分析并論證——列舉事實材料,用理論論證,增強理論的實踐性。
第三,多媒體的引入必然豐富了教學內容,使教學情境逼真化,師生的互動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共鳴,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積極性。
第四,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在講解課堂知識之余宣傳國際重大事件,提高學科地位的同時亦可號召學生支援災區,讓學生融于國際的互幫互助中。多媒體的介入,讓課堂有效的40分鐘無限地擴大,多媒體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自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深遠的思考。
二、巧用多媒體,境中見變,境中生情
地理是一門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它的內容豐富多彩,地理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和運用地理技能。而多媒體的運用,為地理教學增強了活力,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非線性結構來組織教學,把信息的組織形式與信息內容呈現的多樣性、復雜性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一種動態的、開放的結構化認知形式,既注重制作相聯系的課件,把學生帶入特定的地理環境中,讓學生想象、思維、感悟,又注重讓學生在意境中實踐,讓他們去動手、運用、積累;既注重有效運用課件體現地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注重地理知識的結構、反饋和遷移,使地理教學的獨特性、交叉性、邊緣性、廣博性得到完善結合。
境中見“變”。現在的地理課堂不只停留在講授知識上,而注重學生“學”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因此,一定要讓學生學會理解,思維上升,掌握方法,突破難點。如《地球的公轉》,這是整個初中地理教學的難點,學生由于空間思維的限制,對晨昏圈、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很難理解,這時設計地球三維空間模型,選擇四個不同時間(春秋分、夏冬至)太陽光線照射地球上晨昏圈的變化,由此觀看晝夜長短在地球上的分布規律,利用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移動,反映地球上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注意把太陽光線設計成緩慢照射到地表,提醒學生觀察各點的太陽高度變化規律,通過課件的演示,難點迎刃而解。
境中生“情”。運用多媒體,積極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使他們身臨其境地去體驗并從中受到感染、啟迪。在地理教學中環保知識占據了很多內容,這時多媒體的優勢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學生觀看污染的河流,翻著肚皮的死魚,化工廠彌漫的黑煙,渾身沾滿油污的海鳥,等等,此時不需要一句講解,“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的心靈能感受到強烈的震撼,責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三、活用多媒體,發揮學生主體觀
傳統教學的“人——人”關系由于多媒體的介入轉變為:“人——機”或“人——機——人”的關系,教學的中心由“教”轉變為“學”,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已由主導者轉變為指導者、輔導者。學生由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知識探索者、能力的進取者。
多媒體的運用,能使許多抽象的地理概念、事物、現象和規律,以及跨時空的廣深的地理環境由靜態變為動態,抽象變具體,大大增強了知識的滲透力,也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具備現代多媒體能力的地理教師,努力投身于教育教學,必將在當今信息社會中承擔起歷史的重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