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越明
雅斯貝爾斯是西方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存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在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在其教育學經典著作——《什么是教育》和《大學的理念》闡述了他的教學自由、“全人”培育、師生平等交往等高等教育思想。
雅斯貝爾斯教學自由“全人”培育師生交往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開篇就解釋了教育的內涵:“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天性。”在他看來,教育即生成,教育的本質就是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和追求,而不是表面上對學習成績的追求。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的目標有研究、教育和傳授,大學是集職業學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機構三重身份于一身的學術圣地。學生到大學里來,是為了學習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并為將來從事某一職業作好準備。因此,高等教育活動應該尊重學生的特點,遵循教學自由、“全人”培育、師生平等交往等思想。
一、教學自由思想
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大學應該是一個自由的“國中之國”,教師的傳授是自由,學生的學習也因而是自由的。教學過程要注意營造自由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不拘泥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自我選擇、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幫助學生體驗自我教育的成果,讓學生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學生有學習的自由,教學管理者要注意不干涉學生的學習自由,如給予學生選擇課程、更換專業的權利,讓學生能選擇一條最適合自我發展的道路。當然,教師的目的就是給予學生嘗試新鮮學科和專業的機會,幫助學生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全人”培育思想
人才培養既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也是實現高等教育目的的必要途徑。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人”,即在所有方面都要有所發展的人,與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的人”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為達到這一目的,他提出大學要進行通才教育,師生要通過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共同追求真理。教育應該尊重人性,強調人文關懷。雅斯貝爾斯關于“全人”的內涵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指人的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即人的心智要得到和諧的發展,教育通過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提升個體心理素質的和諧發展,使個體達到真善美的和諧統一。第二層面是指人的身心和諧發展,即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質要完整統一起來,達到身心的和諧,減少個體因身心不平衡而造成的生理或心理疾病。第三層面是個體與社會的和諧。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個體應該把自己的發展置身于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中去,使個體更好融入到社會生活中,達到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從某種層面上講,雅斯貝爾斯也是贊成高校進行適當的職業教育的。但是,它不贊成當時大學只培養專門人才,忽視人文科學的做法。他認為,大學要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進行結合,讓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術的同時,接受人文知識的熏陶,讓學生成為一個適應社會需要的通識人才。
三、師生平等交往思想
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應該平等的我-你關系。訓練是一種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教育則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這種我與你的對話關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拔夷汴P系”是師生關系的本質體現,這種關系淡化了教師與學生的身份區別,把兩者放在同一位置進行對話交流,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的形成和發展。教師不能依賴自己的學識豐富就認為高人一等,而不重視的學生的個人要求,對學生的提問和質疑,愛搭不理。大學校園里的師生交往應該是精神的交往,大家各抒己見,共同追求真理,相互切磋學問和共同進步。從理念上看,教授和學生之間的結合含有某種蘇格拉底式的平等意味,雙方所看重的是標準的一致,而非權威上的等級。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時,應該放低心態,站在學生的位置思考問題,努力營造一種平等的交往氛圍。平等的師生交往有利于維系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系,減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使雙方建立相互相互信任的平等的友誼關系。
四、結語
雅斯貝爾斯的高等教育思想對于今天的高等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仍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教學自由可以提高當代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育“全才”能開發學生的潛能;師生平等交往可以更好地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吸收和借鑒雅斯貝爾斯的教育思想可以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學。
參考文獻:
[1]王應密.雅斯貝爾斯教育思想述評[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7,(4):5-8.
[2][德]雅斯貝爾斯著.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