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創新思維要求學生憑借知識和能力,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知識能力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新思維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象,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先讓學生總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用“割補”“平移”的方法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根據轉化前后兩個圖形的關系,推導出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后,根據知識遷移,讓學生動手操作去畫、去剪、去拼,最后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方法。學生通過思考和操作,找出好些新方法。
二、在創新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精神力量要得以顯現,個性獨特性要得以外化,就需要有一個開放的教學過程
1.開放課堂教學活動,營造課堂氛圍
開放課堂教學活動,就是要在課堂活動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要給予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要給予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獨立自學思考的機會,要給予競爭的機會,要有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空間,以體現課堂的開放性。如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為每個小組提供圓的物體(布的、紙的、硬紙板的、金屬的等不同質地)和線、
剪子、直尺等材料,放手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測量出各個圓的周長?圓的周長和直徑、半徑之間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操作,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積極性,并保證了人人動手、動腦,同時通過協作,產生了不同的、甚至是一些新穎、獨特的測量方法。課堂活動的開放,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編擬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心理
人們在解決開放題時,由于遇到多種答案,因此會比較自覺地產生一種探索的心理。開放題的這種探索性特征,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土壤,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增加一些開放性問題。如“一個長方形的體積是36立方厘米,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座米?”“寫出一個比例,使它的兩個內項的積是12。”“把含鹽率為10%的鹽水100千克,變成含鹽率為20%的鹽水,怎么辦?”“()/( )+( )/( )=11/12”等,還可以通過補充問題、條件,根據材料自編題,或放寬題目的限制條件,或擴大題目條件的選擇范圍,或結合生活實際等方式設計不同形式的開放題,從而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其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3.鼓勵差異的思維方式,變現發散思維
每位學生的差異性思維活動有時候也會表現出一種發散性思維。差異性思維是對既有的傳統的方式的否定,而發散性思維則是個體對新穎性和多樣性的追求。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一位學生針對計算法則中把除數變成整數后再除這種觀點提出自己獨特見解:“也可以把被除數變成整數,再移動除數小數點位置,也能計算。”再例如:“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做,5天完成,乙隊單獨做,6天完成。甲乙兩隊合做2天后,由甲隊單獨做,還需要多少天完成?”這道工程應用題,大部分同學的思路是“先求兩隊合作2天完成總工程量的(1/5+1/6)×2,再求剩下的工程量是1-(1/5+1/6)×2,最后求剩下的甲單獨做需要的時間是[1-(1/5+1/6×2]÷1/5=4/3(天)。”這種思路是常用的,也是大多數同學優先考慮的,而有的同學卻用不同的思路去考慮:“假設兩隊合作時,乙隊2天所做的由甲隊來做,甲隊需要多少時間?即(5/6×2)天,則兩隊合作的都由甲隊獨做需要(2+5/6×2)天,那么剩下的甲獨做需要5-(2+5/6×2)=4/3(天)。”這種通過假設、轉化的求異思維,體現了創新的意識,教師應及時給予贊揚、鼓勵,引導學生求異,放手讓學生嘗試,能進一步開拓學生思路,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
三、強調實踐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提出,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新的問題,這樣使學生在不斷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實現創新。如“用一塊長40厘米,寬20厘米的硬紙片做一個深5厘米的長方形體無蓋盒子(粘貼處及紙片厚度不計),容積越大越好,你怎樣設計?”學生經過思考、探索、實踐,設計出不同方案。又如,學習了“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后,讓學生觀察繁華路段的人、車流量,思考應如何設立信號燈,或修天橋或修地下通道?向市政建設部門提建議。這樣,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解決,激發了興趣,體驗了實踐,從而使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另外,還可以通過圖片、錄像、演示實驗、表演操作、聯系生活實際等形式來創設問題情境,以引發學生積極思索,經過不斷地解決問題的實踐,實現創新。
四、重視直覺訓練,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數學思維的特點是之一是直覺思維。直覺是創新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愛因斯坦曾說:“真正可貴的因素是直覺。”直覺思維以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的知識結構為背景。因此,教學中還可以經常進行直覺思維能力的訓練,鼓勵學生運用直覺思維解決問題。
總之,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新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從而激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以學生的實踐活動實現創新意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