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立梅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新課程改革下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一項行之有效舉措。從五個層面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進行了淺探,旨在進一步為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獻計獻策。
初中歷史興趣教學 疑問 情境“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巧設開頭,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第1課《歷史告訴我們什么》時,首先要告訴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應做怎樣的人。所以講這一課時,我這樣開頭:“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許多歷史故事,看誰能講出秦始皇、曹操、秦檜、劉胡蘭分別是什么時期的人物?他們是怎樣的人?”這一問題的提出,頓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不少學生七嘴八舌在議論。我先后叫了幾個學生來回答,但他們的答案都不夠準確。這時,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別屬于那個時期。在學生聚精會神地聽時,我板書第1課的課題《歷史告訴我們什么》導入新課:“歷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如民族英雄岳飛,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遺臭萬年,如奸臣秦檜,長跪地上向人民請罪。”這樣的開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16課《昌盛的秦漢文化》第一目“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我國發明的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時,我先提問:“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哪個同學能夠說出首先發明紙的國家和時間?”當學生做出“中國”和“西漢 前期”的正確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個問題:“有誰知道我國在紙發明以前用什么作書寫材料?”有同學回答 “龜甲、竹木簡或帛”后,我簡要向學生介紹在紙張發明前我國書寫材料的變革。繼而我又提出第三個問題:“與紙相比,竹木簡和帛的缺點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竹木簡太笨重,帛的價格昂貴”后,我指導學生看彩圖27“漢代木簡”指出,這就是漢代以前的書。看到這種用繩子串木簡做成的書,引發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這時我又加上一句話:“要是你們的書包里的學習材料還是木簡的話 ,該有多少木簡?會有多重?”學生聽后,情不自禁地議論紛紛,都感到紙的發明太偉大了。我緊接著提出第四個問題:“西漢發明了紙,為什么東漢蔡倫又要改進造紙術?”學生說:“在蔡倫之前造的紙質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進。”我又指著《蔡倫》圖說:“東漢宦官蔡倫在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造紙原料請同學們在書中找出。”這樣一環扣一環的設疑、解難,把學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這樣既激發了興趣,又掌握了知識,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的偉大意義。
三、巧設情境,以情求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如在講七年級上冊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我告訴學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在講到張騫帶著100多人剛走出漢朝邊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時,學生為張騫的安危擔憂;當聽到匈奴人想讓張騫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幾年,而張騫始終保持漢節,忠于祖國時,學生被張騫臨危不懼,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繼而聽到張騫終于死里逃生時,學生又為之歡欣鼓舞;當再次得知張騫歷盡千難萬險,從大月氏返回漢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時,學生又一次為張騫的命運擔憂;當知道張騫好不容易在經受13年的磨難之后,終于和另一個人回到了長安時,學生的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對這個故事具體情節的生動描述,不但使學生產生了極大興趣,尤如身臨其境,為張騫的命運時憂時喜,同時又加深了對張騫這個歷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張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這時我又強調張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探險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得到頻繁的交流,并為后來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使新疆地區正式歸于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和開辟“絲綢之路”打下了堅定的基礎。這樣以情感人的教學,使學生對張騫在歷史上做出的重大貢獻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課文中提出的“張騫對我國歷史上做出了什么貢獻”的思考題。
四、利用課文插圖,引發興趣
古人云:“左圖右史”,可見“圖”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如初三歷史第一課《人類的形成》中有副插圖“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我們在講這副插圖時,講明人種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人們長期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生活,不同的人種在膚色、發型、眼型、鼻型和身材等外形方面表現出一些差異,人種外表的差異并不影響人的基本生理和智力的發展,人種沒有優劣之分,并舉例:“黑人之所以黑,是因為非洲地處赤道,日照時間長。如果不信,你在太陽下面暴曬多天,看你黑不黑。”在講述這個插圖的過程中,學生全被吸引住了,達到了引發學生興趣的效果。
五、開放與傳統結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絕大部分的學校都已實現了電教化教學。利用電教多媒體設備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不僅僅是節省了幾道板書的時間,多一些聲電光影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尤為關鍵的是它可以為歷史課堂教學展示更加豐富的歷史背景信息,為學生營造出相應歷史情境從而實現跨越古今的對話,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歷史教學的特質——歷史感與現實感的交融得以彰顯。但是筆者同時也認為,多媒體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當用則用,切不可將多媒體教學弄成“花拳繡腿”,而應該是“錦上添花”。比如,在復習八年級歷史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這一單元時,我把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等有關圖片音像資料制成了課件,其中包括毛澤東的講話錄音以及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等,學生們聽后看后立刻興致勃勃,整堂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總之我們應將開放與傳統結合,從而切實為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而服務。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還很多,如巧講典故,以奇引趣;精讀詩詞,以詩牽趣;編寫歌謠,以歌導趣;設置圖表,以圖增趣等等,只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袁來軍.新教材疑難問題研究與解讀[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新唐書·楊綰傳.
[3]論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