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亞君
音樂欣賞是中學音樂課的一個主要內容,對于拓展學生視野,陶冶情操,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鞏固音樂知識,都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學音樂教學感悟音樂欣賞長期以來,音樂欣賞課的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先介紹作者生平;然后,介紹作品時代背景;接著,介紹主題和作品結構;最后完整地欣賞全曲。久而天之,對上欣賞課就像走過場,各項程序過一次就可以了。這種教學下學生也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音樂,甚至有的學生上沒上過這堂課也搞不清楚,有學生還這樣說:“即使上過也理解不了什么意思?!边@樣的欣賞課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培養學生欣賞能力的目的,反而會挫傷學生學習音樂欣賞樂曲的主觀能動性。
曾經有這樣一件事,一位教授前往西北農村,以農民為對象做音樂理解的研究時,他發現這樣一個例子:當他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之后,讓大家說出感覺到了什么,一個聽眾說:“感覺象鬼子進村!”表畫上看這個理解非常明確的音樂心理學的道理:首先當被人們稱為“命運敲門”的音樂主題一出來時,它的力度、緊張度,都使人感到一種心理受到沖擊與震動的不祥的感覺,從這一點不看,“命運在敲門”與“鬼子進村”在心理震動與不祥的體驗方面是相似心的。而我們之所以覺得荒唐,是因為我們從音樂之外知道了音樂表現的是什么。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兩個道理:第一,同一首音樂作品能引起對不同事物的聯想,而這些不同的事物在人們的直覺體驗中具有相似性;第二,個人經驗的不同是引起不同聯想的主要原因。同一首作品,使人產生不同內容理解的原因在于:許多事物給人們造成的高低、強弱、節奏、緊張度方面的直覺印象大同小異。因此,當音樂音響作用到不同人的聽覺體驗時,不同的聽眾就會由相似的直覺體驗聯想到完全不同的具體事物,而具體聯想到什么事物是根據個人經驗決定的,所以不同聽眾對同一首作品的理解產生差異的現象是完全有道理的,自然的,是有規律可循的。
如果要堅持把音樂當成是傳達某種明確意義的藝術,那么就必然因音樂藝術的這種特性,而認為它有“缺陷”。但如果我們認為音樂藝術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人獲得審美享受的話,那么,藝術表現內容的“不確定性”與“多解性”,就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是一種優勢。它能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比起其它藝術門類,我們的心靈體驗在音樂藝術中獲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間。我們大可不必懷疑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對還是不對。文學尚可以“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弊鳛槲膶W的孿生姐妹,我們只產生一個“正確”的哈姆雷特。
中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培養學生的這種思維想象,并結合音樂知識概念、思想、形象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提高。
下面就以《二泉映月》為例,這堂課的目標是使學生初步感受、體驗,進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中心著重展開。
首先,給學生以感官認識。初所時可以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個性入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述阿炳的一生坎坎和內心世界,以感情上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欲望,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意境。當學生聽完引子時,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老師,這里很像是阿炳的悲傷長嘆?!苯處熃o予肯定。
其次,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一次欣賞樂曲《二泉映月》。聽后進行分析,展開激烈的討論。討論中有的同學深有體會地說:“優美、深沉的樂曲使我們體會到阿炳一生的種種苦難與不幸遭遇。”還有的同學說:“樂曲中表現出詛咒當時舊社會的殘酷?!痹谕瑢W們的發言中,我感覺到《二泉映月》這部作品已引起了他們情感上的共鳴。
第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拓思維。在音樂與心境達到共鳴的同時,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再通過音樂作文形式來描述對音樂作品內容的理解。有個同學寫道:“一個盲藝人拄著拐杖,手里拿著一把破舊的二胡來到二泉邊,在靜夜的月色中用琴聲向人們訴說他的一生的遭遇……”
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在完成樂曲的欣賞之后,有個同學表達自己的看法,我恨阿炳所生活的社會,恨那些給阿炳造成失明,帶來痛苦的一切……又有一個同學說道:“上完這節欣賞課,我更加熱愛我們的新社會,熱愛我們的祖國,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通過努力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焙苊黠@,經過這堂欣賞課,已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通過《二泉映月》的欣賞教學,我深深地感到一部動人心弦的音樂作品能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高尚就情感和正確的人生觀,而這必須建立在學生“聽懂”的基礎之上,沒有欣賞沒有共鳴,再好的作品也是對牛彈琴。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體會音樂意境為教學目的。從中就需要教師本身具有一定的藝術素質、文化修養、生活經歷,等等,去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天地。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去創設情境,讓學生了解作者及其時代背景,通過反復聆聽音樂,發揮想象,最終達到感受領悟音樂中所蘊含的主題,音樂的欣賞的目的也就達到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