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萍
多年來,音樂教師單純把音樂課堂教學的目標重點放在音樂知識的認知和音樂技能的訓練上,偏重講解樂理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主動性,缺乏對學生審美力能力的培養。
音樂教育原則非智力因素情感創造卡巴列夫斯基說:“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把音樂美好的魅力傳送給他們。”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途徑之一,可多角度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樂觀向上、勇于挑戰的進取心。
一、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美”的情感和創造想象
只要有融洽的教學氣氛,才能發揮出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才會投入輕松自然的學習情境之中,并將興趣引到渴求新知識的境地。例如,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主人翁“光頭”音樂老師在嚴酷環境下依然用仁愛、友善和正直走進了幾乎被人們遺忘的孤獨而又封閉的心靈!這些所謂的問題學生在他的誘導下接受了音樂,并在撼人心魄的旋律中找到了溫暖與希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針對以上例子,音樂教師可利用音樂形象富有激情和表現力和學生交流,可將學生很自然地引入音樂所表現的氛圍,從而使他們感受和體驗音樂的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二、在平等愉快的空間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和實踐的能力
1.培養學生主動參與體驗音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首先要從建立學生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方面入手。
2.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教育必須立足于聽,作為學習音樂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礎。也就是說,首先必須研究如何教會學生聽音樂,因為音樂藝術的一切都依賴于聽覺。
3.注重與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充分調動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獲取、主動參與、主動練習,自我教育完善。
三、從歌唱和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中小學音樂教學當中,教唱歌曲及欣賞歌曲占主導地位。如在歌曲教學中加入一些簡單的節奏型和打擊樂,既能起到輔助伴奏的作用,又可以增強學生具體實踐能力。
另外,欣賞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樂曲的體驗和理解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欣賞過程中多采用聽、想、視、畫、動等環節,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將自己置于樂曲美好的情境中。
四、轉變教學觀念,以審美為核心重視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蘇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這樣的觀念:“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這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缺少音樂,在培養人的學校教育中尤其不能沒有音樂,否則“素質教育”變成一句空話,這說明音樂對學生身心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部分中小學生將音樂視為調節心理和審美體驗的一個過程。我認為這個過程恰恰是實現他們聯想、想象、創造、情感體驗,開發他們非智力因素的過程,可是我們教師有時往往忽視了這種過程,導致沒有充分挖掘他們的創造了、想象力,更沒有起到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從而也忽視了音樂教育自身的目標——審美育人。所以,我們教育者應避免類似的“忽視”,大膽改革以往陳舊的教育教學模式,轉變觀念,以審美育人為核心,重視學生內心體驗。
五、音樂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參與原則。是指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去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讓他們獲得音樂審美體驗。
2.情感性原則。音樂是情感藝術,審美教育是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應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
3.愉悅原則。審美的愉悅性是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征,音樂能給人以愉悅,以享受。因為有音樂就有愉悅性,只有在保持學生良好心境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下,才能保證音樂教學獲得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
從上述觀點和原則中,要求我們利用教學中的每一環節,實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在課程設置上適當降低難度,分層次教學,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有序施教”,大膽創新,盡可能地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比如,采用想象以及再造想象去尋找生活中的情趣,通過“玩”的形式,“動”的感覺去理解音樂的存在;還必須注重教材內在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并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由淺入深地傳授知識,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總之,教學有法,亦無定法,貴在以人為本,以愛為本,在充分尊重每個被教育者的前提下,去尊重學生個體不同音樂體驗和不同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以審美為核心的宗旨,去引導學生主動愉快地參與音樂實踐,形成良好的音樂品質,為學生終身學習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相信,音樂是抹去學生心理陰影的一劑良藥。
生命之精彩可以在時間中延續,這也許是音樂的奇跡吧。我想它的力量就是它讓我的靈魂變得高貴起來,而高貴的靈魂是任何東西都摧毀不了的。所以,只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才能與純潔的美碰出火花,使你不禁為音樂的魅力所折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