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繼偉
小學生正處在成長發育期,他們的情感、認知、道德、都正在形成,為了讓他們正確認識社會的發展,認識自己的學習、生活,作為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有義務引導學生學會梳理自己矛盾的心理,讓他們安心學習,健康發展。
小學教育心理健康學生發展一、在各科教學目標中注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雖然在小學學科教學中,大部分老師強調傳授知識,在乎學生學習知識的多少,教學效率的高低。但是大家不言自明地知道,學生在每門學科里學習知識的同時,心理、思想、認識、情感、意志、言行等等,都從里到外,由淺入深地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所以,在小學教學中,我們制定的每一學科目標都應與心理健育教育相融合,兩者完美統一,形成完整、全面的教育目標體系。一方面,每一學科的教學內容都要在給學生傳授的過程中以人的心理發展為基礎,遵循小學生的心理接受規律,使學科內容既達到知識吸收目的,又完成心理教育的需求,讓文化教育與心理教育結合起來,化解學生心理的矛盾與問題;另—方面,每一學科的學習不能只顧知識的傳遞,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在掌握、積累知識的同時,還發展能力、學習技能、完善思想品格,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小學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實現教育的價值。
比如,以小學社會課《我家的鄰居》作為例子,看看如何把科教育目標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融合、滲透在一起。如學習目標:(1)懂得良好的鄰居關系的重要性。(2)如何培養幫助、關心他人的良好情感。(3)如何做到維護住宅公共環境衛生等。這個學習目標“1”中,從心理教育方面就有認知目標;“2”有情感教育目標;“3”有行為教育目標。如此,學科知識與心理健康相融合,相滲透的教育教學目標,才真正符合小學教育的發展,也才能實現教育的目標。
二、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我們往往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一點都不假。在每一學科教學中看似學生學的是知識,其實不然,除了知識這個結果,更重要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和老師交流、溝通、和諧相處,等等。這就從某一方面實現了心理層面知、情、意、行的教育,真正讓心理健康教育隱身在學科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實現教育外積,內化的功能。
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每一位代課老師應該注意優化課堂心理教學環境,讓學生在一個和諧、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學科知識,發展良好個性。比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問時,學生沒有答上來。也不要破口大罵,“你這個笨蛋”“對你太失望了”等,用這些消極的,挫傷學生自尊心的語言來斥責學生。而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積極思考,“你再想想”“老師再給你一點提示”等,也可以在學生回答不上來時鼓勵學生,“加油!”“認真聽講,把你的聰明勁拿出來!”等。我們知道在教學過程中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堅持民主原則、和諧原則、興趣原則、探究原則、成功原則,當然也要以師生和諧為主,以老師魅力、言行和學識引導、感化學生,使學科的教學過程充滿積極、愉快的氣氛,就能在教育教學中塑造學生性格、鍛煉學生能力,使其在學習中學會觀察、探索、研究,學會外吸內化,豐富自己,增強自己的領悟性,實現學科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雙贏的教學效果。
三、在學科教學內容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小學的所有學科內容中都有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元素在其中。作為老師我們要在教育教學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每門學科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把它和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傳遞給學生。比如,思想品德這門學科,它在小學教育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說,它掌握著學生心理發展的方向,推動著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再如,語文,不但給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生活的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情感,開拓了學生的思想,讓學生的內心變得強大、豐富。在語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懂得了如何認識人,如何體味感情,理解別人,用寬容之心待人、愛人、助人,從而讓自己擁有一個積極、陽光的心態,等等。因此,在小學教育中,老師要善于運用各類學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把它與文化知識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在知識傳遞中有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中有知識傳遞,從文化知識到心理健康,全面完成教育教學的任務。
綜上所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關鍵的,因此,作為小學老師,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結合教學目標、過程、內容,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使其滲透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謝琴.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途徑研究[J].科學時代,2013,(17).
[2]劉維良,齊建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華文出版社,2007.
[3]中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發展心理、教育心理論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