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志堅
初中語文古詩詞是教學的難點。要讓學生學好古詩詞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教學情境,反復誦讀理解古詩詞;抓住詩(詞)眼,鑒賞古詩詞;聯系生活,運用古詩詞。自如地運用這四步,就可以大大提高古詩詞教學效果。
古詩詞教學興趣理解鑒賞運用選入初中教材的古詩詞,都是歷經錘煉的名篇佳作。面對著如此優秀的文化遺產,我們往往只注重詩詞的表面理解和背誦上,未能正真理解詩詞的主旨。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品析研讀教授呢?
一、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探求思索,促使主動學習。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至關重要。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導語激趣。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說明導語設計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設計精彩、新穎、扣人心弦的導語并通過教師的渲染,勾起學生的求知欲,這樣就能吸引學生,引人入勝。
2.競爭激趣。初中學生朝氣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有競爭意識。基于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參與競爭是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的重要舉措。我在古詩詞教學中,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更主動自覺地學習,常有意識為學生創造一些競爭條件。
二、創設教學情境,反復誦讀理解古詩詞,品味古詩詞的含義
1.縱情誦讀,領悟主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我首先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講詩的能力,即每節語文課前放手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詩。第一次可由老師為同學示范,使學生清楚詩歌快速講析的步驟:范讀——練讀——作者——詩意——賞析——背誦。光靠課前的五分鐘學詩未免顯得太微不足道了些,為了加強學生對于詩歌的掌握,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時間進行全體同學的詩詞誦讀,讓大家在吸納新詩之時鞏固舊詩,溫故知新,效果良好。
2.掌握意象,感悟意境。詩詞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事物,許多意象經過人們感情的長期積淀,有著獨特的情感內涵。如“圓月”“明月”,往往成為人們盼望親友團聚,表達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說“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蘇軾于中秋許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愿。而“殘月”則更多的是別離的象征,李煜的“月如鉤”,勾起的便是深深的離愁。教師指導學生找出詩中的意象,并創設出該意象的一個濃重的學習氛圍和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把個體的意象轉化為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將有助于理解詩詞的意境。
3.巧用媒介,身臨其境。古典詩詞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對古典詩歌的整個審美感受中,視覺、聽覺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古詩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應是根據所教詩歌的內容和特點,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設置相應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覺器官以豐富他們對古典詩歌形象的感受,從而準確把握好詩歌的意境。如教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古琴曲《陽關三疊》,通過聽覺讓學生了解深情吟誦悠遠雋永的送別之情。
三、抓住詩詞眼,鑒賞古詩詞
古人寫詩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力求一字傳神,一語驚人。而一首詩中傳神的字句就如同這首詩詞的眼睛,即整首詩詞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詩詞的詩眼或詞眼,是我們教學古詩詞的一個突破口。
四、聯系生活,運用古詩詞
古詩詞作為祖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誦讀,如何理解,如何鑒賞,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當我們帶領學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巔,我們可以問學生:此時,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生一定能答出:“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當一個學生考試失意時,我問其他同學,我們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詩來勸慰他?大家齊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此外,我經常鼓勵學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詩詞,把這些古詩詞運用到他們的日記中、作文中。有些學生不但運用自如,更是對一些古詩詞進行大膽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學在寫到自己的校服丟了,他獨出心裁,模仿《春曉》一詩寫到:“春眠不覺曉,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謝少不了。”他的聰明才智,他對古詩詞的巧妙改寫不能不讓我們由衷地折服。
作為語文老師,就更有責任把這種光榮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讓它繼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淺析——論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J].語文教學訊,2012,(01):25-26.
[2]劉麗娜.淺談初中語文中的古詩詞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09,(z5):94-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