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衛紅
考試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測量與地圖學課程通過考試改革改變了過去學期末采取一次性閉卷筆試來完成結業考試的傳統考核方式,變“一次考核”為“分階段考核”,變“結果考核”為“過程考核”,變“單一考核方式”為“多種考核方式并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促進了課程的教學改革進程,教學模式得到進一步創新。
測量與地圖學考試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測量與地圖學課程是地理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和先修課程,在地理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地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基礎,地圖是學生認識地理事物,理解地理分布和地理規律的重要工具。同時,測量與地圖學課程也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由于學科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枯燥,一直是學生普遍認為難學的課程之一。因此,理清該學科的體系和架構,讓學生充分認識課程的重點、難點,做到有的放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必須解決的問題。考試作為檢驗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改革中處于重要地位。科學而符合教育規律的考試,不僅能夠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風與學風,為高校的素質教育提供重要保障。為提高教學質量,呼倫貝爾學院提出轉變教學觀念,加強考試改革,通過改革改變過去“一考定成敗”的傳統考試方式,變結果考核為過程考核,解決以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問題,形成新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
一、考試改革方案的制定
1.修訂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要求
教學大綱是實施教育思想和教學計劃的基本保證,是進行多種媒體教學、教材建設和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導學生學習,制定考核說明和評分標準的指導性文件。本次考試改革,重新修訂了課程的教學大綱,明確了課程的教學目的與要求:即通過對地圖學基本理論、地圖制圖和地圖應用的基本方法和技術的講解,使學生掌握該領域的專業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礎理論與基本原理,掌握地圖制圖的基本技能與方法,能夠在實踐中正確使用地圖和編制各類專題地圖,提高學生的識圖、讀圖、繪圖、用圖能力。同時,關注現代地圖學和制圖技術的最新成果,重視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從事科學研究的素質,為后繼課程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專業基礎。
2.制定詳細的課程考試大綱
為了使考試改革有的放矢,根據測量與地圖學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制定了詳細的考試大綱,其中明確了課程的考核內容、考核目標、考核方式,以及考試形式和課程總評成績的構成,內容具體,可操作性強。測量與地圖學課程的考核具體分為三個階段:平時考核、階段考核和結課考核,大綱中確定了各階段的考核目標、考核內容、考核方式,以及各階段所占的比例(見表1)。每個階段都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教師可以根據每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上一次考核結果進行調整。考試大綱突出該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將課程的實習、實訓與考核相結合。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各個階段的考核,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以達到以考促教、促學的目的。
二、考試改革的實施及效果評價
測量與地圖學課程的考試改革從2012年開始實施,分別在2012級、2014級、2015級地理科學專業考試改革。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專業特點分別對考試方案進行微調,以適應不同專業和班級學生的特點。地理科學專業立足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合理,能勝任中學地理教學崗位,能從事地理、資源環境、國情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地理專業人才。針對這一培養目標,測量與地圖學課程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考核,同時強化了學生在識圖、讀圖、用圖和繪制教學地圖等方面能力的考核。每個考核階段都設計了具體的考核內容及考核目的(見表2)。
三、教學模式創新
1.“理論+實踐+鞏固性實踐”教學模式逐漸成熟
為了鞏固學生對測量與地圖學知識的理解,第二學期課程結業后,在第三學期設置了地圖繪制技能課程,加強學生的用圖、繪圖能力。兩門課程分兩個學期安排,目的是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地圖繪制技能課程屬于技能課,以學生實際操作為主,教師現場指導,共安排了6個訓練項目,包括書寫地圖字體、繪制色環色帶、設計地圖符號、編制專題地圖、繪制教學地圖、計算機制圖。對于師范地理專業的學生來說,傳統的繪圖方式方法依然非常重要,在未來的地理教學活動中仍然有用武之地,同時也要讓學生熟悉現代化的地圖制圖手段。因此,在設計實訓項目時既考慮到傳統制圖方法的訓練,也設計了現代化地圖制圖方法的訓練。六個項目由單項訓練到綜合制圖,由淺入深,讓學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地圖的構成要素,以及專題地圖特別是教學地圖的繪制方法及其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通過“理論+實踐+鞏固性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極大的加強,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
2.測量與地圖學課程群建設得到加強
地圖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也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應用學科。現代地圖學不斷吸收先進科學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強了學科間的相互聯系,地圖學—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已形成一體化的研究技術體系。為了強化學生的技能訓練,突出測量與地圖學課程特點,加強該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間的聯系,我們對地理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實施課程群建設,加強相關課程間的有機聯系,整合課程資源,努力構建地圖學課程群理論層面(測量與地圖學-必修、遙感概論-必修)、操作層面(地圖繪制技能-必修、地理信息系統-必修)和實踐層面(地圖野外實習-必修)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三結合新結構體系。
改革的主要內容有:①強化課程的學科地位,課程群內的所有課程都是專業必修課,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使學生從思想上明確課程的重要性,從而形成努力學好該門課程的自覺愿望;②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所占的比重(見圖1),注重能力和技能培養。課程群所涉及的課程都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每門課程都設置了一定數量的實習實訓內容,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操作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得到很好地結合,每門課程的實踐教學比重都不低于30%。地圖野外實習與其他實習內容相結合,充分發揮地圖在野外考察中的實際作用;③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中嘗試討論法、發現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要學,營造全新的課堂教學氛圍;④改革評價方式,注重能力測試,所有實習實訓項目均為考核內容,其考核成績均在期末結業考核中占有一定比例。
四、結語
考試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教”與“學”的導向,是評價和改進教學、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與創造性學習的重要手段。以考試改革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將會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測量與地圖學課程以考試改革為切入點,通過改革考試內容、考核方式、方法,促進了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實習實訓的方法手段也逐步改善。通過考試改革,適應測量與地圖學課程特點的教學模式得到創新,學生的學習方法得到優化,課程群建設得到加強,為培養創新型專門人才奠定了基礎,也為地圖學相關課程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王冰.有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引發的對高校考試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2008,(1-2):138-139.
[2]陳秋萍,賴惟芝.淺談高校考試改革的難點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2007,(10):69-70.
[3]蔡孟裔,毛贊猷,田德森,周占鰲.新編地圖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頡耀文,史建堯,張曉東.論地圖學實習環節的加強與改革[J].測繪通報,2007,(06):75-78.
基金項目:呼倫貝爾學院教學研究重點項目(ZDKT-0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