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
在對體驗式教學法的基本內涵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體驗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應用策略,希望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性的發展有所益處。
高校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的主要構成內容,是所有高校學生的必修課。但是,一直以來,大多數高等院校均把其視為一門學業課程,將精力主要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而不注重實踐。在探究體驗式教學法運用過程中,我們有意將理論含義的掌握轉變成學生的切身體驗,使學生自主探究,主動提升,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步入高效,不斷滲透到學生思想中。
一、體驗式教學法內涵
體驗式教學法并非新生事物,其早在古代便已經出現。《論語·述而》中的“多見而識之”“擇其善者而從之”,指的都是學生經過自己的看與聽,經過親自體驗來了解某些知識。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一般采用和學生面談、創造某些情境的方式讓學生有所領悟,進而掌握有關知識。立足于實質層面而言,這均是體驗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則可以理解為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特點、心理發育特點,基于教材,創設有關教學情景,指引學生經過親自體驗來掌握知識,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本文中,將體驗式教學的概念界定為: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老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身體發育特點,基于教材,創設情境,指引學生親自體會。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協助學生提升道德素養,了解有關法律常識,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科學的“三觀”,為其將來的發展奠定夯實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基礎。
二、體驗式學習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應用
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不斷進行豐富,才會得到學生的認可。科學調整教學方式,由旁觀者知識理念逐漸轉變成參與者知識理念,把科學的教學觀念引入到教學過程中是提升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舉措。
(一)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內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施途徑是課堂,要達成其的多元化,應該在課堂上塑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引入實證教學的形式,設立恰當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非語言活動的功能,重視探討等師生互動交流的教學方式,確定多樣化的考評形式,力爭課程中的精髓思想能夠有效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讓學生能夠把掌握的有關知識內化為思想,外化為實際行動,進而全面提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成效。
第一,選取新穎的材料,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在高等院校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不一致、說服力薄弱、側重性不突出、理論無法有效服務實踐、教學方式缺乏多樣化、教學內容趣味性不強、過于重視知識的講授而不注重實操水平、應用水平、革新水平的提升等問題,進而致使學生在課堂上很少和老師互動,學生無法發揮作為學習主體的功能,致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成效不理想,假如任課老師僅重視教材內容的講解與灌輸,教學會枯燥乏味,沒有說服力。
因此,任課老師應當選取比較新穎的材料,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用教學內容自身的趣味性對學生進行有力刺激,激發其的學習積極性,譬如可重新調整教材內容次序,以專題的方式講授,將目前社會的焦點問題作為中心線,選擇學生最關注、最有興趣的實例,聯系教材內容加以具體分析。這些學生關注度較高的實例,減短了理性認知和學生理解水平間的差距,有助于提升學生掌握的效率,深化其的思想認知。
第二,組織探討等師生互動交流的教學方式。
老師的職責是提供學習材料、答疑解惑、精準講授,讓學生在探索、選取、自我提升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依據教學內容的差異,在老師的引導與組織下,可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搜羅部分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實例,為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課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或者進行故事表演、或者進行辯論,目的是經過讓學生發言,說出自我的觀點,展現自己的能力,進而讓學生會體會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并非乏味無用,而是直觀的、形象的,進而有效調動其的學習主動性。
比如,學習《學習憲法法律,建設法治體系》這節知識時,教師可先播放一段視頻真實的法律案例視頻,吸引學生的關注和重視,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探討學習憲法律的重要性,之后各組選出一個代表,陳述本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而在溝通和互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毋庸置疑,老師要對學生發表的觀點進行補充、糾正與健全。
(二)開展課外活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延展,同時也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課外活動的利用成效,對于課堂知識是否能全方位、深入地轉變成學生本身的觀點、及進一步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具體如下:
一是明確課外活動教學的對象。課外活動教學的對象是所有的學生。為了兼顧每個層級的學生的學習水平,應當組織課外活動,利用式樣豐富的課外活動進行拓展和補充。例如,引導學生在業余時間閱讀馬克思主義作品、閱讀憲法法律讀本,且隨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想。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但是通過對一些閱讀文本的深入閱讀,能夠讓學生對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歷程有清晰的認知,提升其知識儲備水平。還可以利用寒假和暑假安排一些學生到有關地區進行參觀、游覽,讓學生經過親自體會、領悟與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逐漸樹立科學的道德理念,掌握基本的憲法法律知識。
二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應該科學、恰當地創建教學情景,全面展現以問題為中心、以能力提升為宗旨、以體驗鍛煉為主導、以習慣方式為保障的教學理念。唯有如此,思政教育才可以深入學生思想,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且有效推動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人格。
三是注重對課外活動結果的總結。安排課外活動一定要注重結果的總結,指引學生對活動內容加以梳理和歸納。這么做旨在利用學生和學生間思想的溝通,優勢互補、敦促踐行;還能夠讓老師依據實際狀況,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我。總之,課外活動是影響學生自身成長的關鍵要素之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實操水平,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個性,對于推動理論和實際的有效融合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注重對課外活動結果的總結,將會有效地發揮課外活動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重要作用。
總之,在課外活動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法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學習應當是對知識的探求,是自我探究的行為,需要學生切身體會、探索,是積極建構的過程。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所有學生均會基于自我的經驗去認知,老師的職責便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引導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領悟。
三、結語
在體驗式課堂適時打造教學情境或者重復經歷過程中,有效表現或者再現教學知識點,使學生在親身體驗過程中獲取知識、提升水平、大幅提升學習積極性,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的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學生由原來的“動腦”到后來的“動手”,再到當今時代的“動心”,是課堂教學質量的大幅提升,同時是教法與機制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明明.小組合作學習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2]石瑛,王曉彤.論參與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8):54+56.
[3]羅志遠.互動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