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武
目的:探討康復治療技術生在社區職場環境下的培養與探索。方法:此次實驗選擇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生32名,培訓學生的社區康復技能,將社區康復特點充分融于教學實踐中,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不再拘泥于學校學習,引導學生走向社區、家庭,使其積極參與各項教學實踐活動,確保社區康復服務工作均圍繞以患者為中心的康復醫學理念展開;分析總結各項實驗數據。結果:超過90%的學生認為學習收獲大;而超過70%的學生都掌握了各項社區康復技術;超過75%的學生可對家庭資源進行全面評估;所有學生都可建立康復檔案;超過80%的學生可與醫患有效溝通;超過70%的學生可制定科學合理的適宜康復訓練方案。結論:將康復治療技術生置于社區職場中培訓其社區康復基本技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教學實踐活動,可促使學生將專業技術與社區康復充分結合,可以此將全科醫學理念有效融于社區康復服務工作中,打破了傳統康復治療技術教學的壁壘,提高了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對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
康復治療技術生社區康復職場環境康復醫學可幫助病傷殘者恢復正常功能,而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對高素質康復醫療人員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新課改的持續深化使得人們對康復治療技術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康復治療技術教育現處于發展中階段,教育教學體系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探討康復治療技術生在社區職場環境下的培養與探索,提出科學有效的康復治療技術生教育教學策略,推動我國康復治療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此次實驗選擇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生32名,其中男生8例,女生24例;學生年齡均于18~21歲之間。
2.方法
讓學生于暑假和雙休日參加相關的培訓與實踐;將學生以4人1組共分為8組,1周為1組學生進行培訓,并安排其于社區職場環境中展開各項實踐,共對學生培訓1年。
3.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包括:指導學生與患者溝通,并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指導學生對患者及其家屬展開健康宣教,教會學生各項康復治療技術;指導學生以ADL評定量表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并全面評估患者的家庭資源,為患者建立相應的康復檔案。
4.實踐形式
2015年7月-2016年8月,學生按組分批至寧波市鄞州區洞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中心進行實踐;教師先對來實踐的學生們集中培訓2天,帶教教師要耐心對學生進行指導,待培訓完畢后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考核,根據學生所獲考核成績,再給予相應的教學,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掌握了基本康復治療技術;之后再將8名學生分為2組,其中1組留在社區醫院康復中心進行相關實踐,另1組學生則由教師帶進社區與家庭。2組學生每隔2天交換,確保每組學生均負責2戶家庭,學生要完成心理疏導、家庭康復評估、家庭康復訓練、患者家屬的康復指導、建立康復檔案等項工作。
5.評價指標
評價比較學生社區職場環境下實踐教學后相關技能掌握情況,包括社區康復技術、家庭資源評估、康復檔案建立、醫患溝通技巧、康復方案制定等方面情況。
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6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以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結果。以該社區醫院康復中心自擬問卷調查學生的實踐效果,其中超過90%的學生認為學習收獲大;而超過70%的學生都掌握了各項社區康復技術;超過75%的學生可對家庭資源進行全面評估;所有學生都可建立康復檔案;超過80%的學生可與醫患有效溝通;超過70%的學生可制定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方案。32名學生社區職場環境下實踐教學后各項技能掌握情況,見表1。
(2)討論
我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社區康復亦顯得發展緩慢,而病傷殘患者多是依賴專科醫院的專業治療,通常接受康復治療技術康復的患者均可達到預期的康復目的,這對患者及其家屬有著極大現實意義。
我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其缺乏統一規劃,我國康復醫療教育下人才素質及技能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各個層次的人才素質參差不齊,培養缺乏全面、系統的計劃與體系;康復治療技術教育實踐性未能落實,實際教學中學生缺乏相應的實踐條件與機會,導致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不平衡,學生面對患者的操作能力低;師資隊伍不專業,我國康復治療技術教育中的諸多教師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有些教師僅是接受過培訓的人員,其并沒有相應的實踐經驗,自身知識構架不完整,造成康復治療技術學生培養不系統,教學質量偏低。為此,此次實驗根據康復治療技術生的實踐效果,將教學及實踐充分結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壁壘,引導學生主動走向社會與家庭,給予患者更好的康復治療,讓學生于各項實踐教學活動中提高自身技術水平與綜合能力。
教學結合是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而高職高專院校為衛生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但我國許多醫學類院校中并沒有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亦沒有相應的實踐類課程設置,這也是我國社區康復發展緩慢的關鍵,或是院校中設有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但缺乏有效的實踐課程,教學與崗位需求不平衡。此次實驗中的教學安排注重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強調社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可讓患者于社區中得到適宜的康復治療,盡可能的恢復其殘存功能,幫助患者盡早恢復肢體、言語、認知、情感、心理等方面功能,降低了殘疾對社會、家庭造成的各方面負擔,患者治療費用可有效減少;此次實驗中強調教學做一體化,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壁壘,將康復治療技術充分融于社區職場環境中,讓學生在此環境下展開各項實踐,指導學生對患者開展家庭康復訓練,對其家屬展開健康教育,并為患者建立相應的康復檔案,教給學生科學有效的康復治療技術,充分體現了全科醫療連續服務的特點。此種康復治療技術教育將人才培養與教學做一體化有效結合,突出了社區康復的特點,學生亦可于實踐過程中學習各項理論知識并予以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崗位適應力,推動社區康復事業進一步發展;此次實驗中突出人文關懷由始至終的貫穿,通常病傷殘者均是長時間患病,大多數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康復治療人員要耐心的對患者進行治療,溫柔的與患者溝通。實驗中對學生與患者的溝通進行了技巧性培訓,讓學生懂得與患者溝通時,適當的給予患者心理安慰,或是患者疼痛時與患者握手、肌膚接觸,以便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學生康復治療過程中均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理念。此種教學方式可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并可將學生的工作熱情充分激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職業習慣,讓學生感受到該職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順利的進入康復治療師角色,不斷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讓患者對此項工作更為滿意,給予患者良好、有效的康復治療,幫助患者盡早恢復健康。
二、結語
此次實驗結果顯示,學生大都覺得收益良多,學會了諸多社區康復技術,并可對患者家庭資源進行全面評估,再根據患者病情建立相應的康復檔案,能夠及時順利地與醫患溝通,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以便幫助患者盡早康復,參與家庭乃至社區活動。
綜上所述,康復治療技術生在社區職場環境下的培養效果良好,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康復治療技術水平與綜合能力,能幫助學生畢業后更好的適應崗位,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推動康復治療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曉燕,顧志剛.康復治療技術人員崗位能力需求調查[J].衛生職業教育,2015,7(14):110-112.
[2]孟曉旭.新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體系的構建[J].衛生教育,2015,3(42):48-49.
[3]郝艷青.層次分析法在構建繼續護理學教育效果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16):2034-2037.
[4]張穎.基于崗位勝任力的高職院校衛生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4,(05):62-65.
[5]蘇紅.高職社區康復專業“分段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重慶醫學,2013,42(25):3069-3071.
[6]仇嘉禾,郭琪.任艷蘋.關于我國社區-家庭康復醫療現狀與模式建設的探討[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7):661-663.
[7]郭根平,江玉權,戎佳晶.社區康復項目化管理對腦卒中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影響[J].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2):108-110.
[8]章亞文.醫院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完善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7):1179-1180.
本文系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項目:崗位勝任力下的《社區康復實踐》課程創新與實踐(kg201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