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我國教育教學制度的改革目標之一,就是要加強對教師教學的合理評價。從教師教學現狀與應用型人才智能結構的提出出發,探討構造應用型人才智能結構的教師教學評價作用和評價體系建設及其標準,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應用型人才智能結構教師教學評價教師自身的發展,是其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也是充分認識自我、認識教育的過程。教育的意義就是不斷提升自我追求的過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掌握新的課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課程評價觀。應用型人才的智能架構,給教師們提供了新的契機。它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了現代教育的轉型。
一、教師教學現狀與應用型人才智能結構的提出
(一)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教師教學的基本意義就是:強化學生專業技能,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拓展學科知識、提升自己精神追求、增強自身職業道德。
在教學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在教學理念、教學管理、教學能力和教研意識上下功夫。高校教師的教學,目前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專題研究太多,卻無法付諸實踐。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較高,卻無法全部傳授給學生。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扎實,但是課堂效率不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大。長此以往,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就偏低。教出來的學生就是一群與實踐脫軌的書呆子,教學過程也就變得事倍功半。
(二)構造應用型人才智能結構的必然性
高等教育的大勢所趨就是培養具有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也是將目標培養為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經濟和企業的人才。大眾化的車輪滾滾向前,阻擋不了人才前進的腳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應用型人才智能結構的必然性,也日益凸顯出來。
二、構造應用型人才智能結構的教師教學評價的意義
(一)促進教師的發展
教師在教學中,滲入應用型教育理念,剖析自身不足,正式自身弱點。認真積極的學習科學理論知識,將學科之間的聯系拉近。教學靈感飛升,教法和觀點得到進步。教師在智能架構中,將創新思維的教材應用到教學評價體系中去,充分把握了教材,進一步開發和利用了教學資源。
“活到老,學到老”,是對教師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教師找出成長方向,反思教學中的不足。教師從中學到如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進行課題研究時,從學生身上汲取教訓,在實踐中總結經驗。
(二)強化改革和創新
高校的招生,取之于應試教育,落腳于生硬死板的教科書。應用型人才的架構,改變了以往重學歷輕培訓的格局,將學生的應用能力提升到操作層面。消除了招生考試制度,以成績定學生好壞的弊病。應用型人才的智能架構,為高校的教學教育改革吹響了號角,將改革和創新應用到實踐當中。
(三)促進師生交流
應用型人才智能結構的開展,由過去的偏重理性知識,轉到應用型的課堂教學中來。通過思維訓練和知識更新,進一步滿足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智能結構的開展,緊跟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和知識更新,拉近了師生雙方的關系。教師在進一步的教學中,對教材、教學內容及其方法進行大膽的、必要的調整。
三、應用型人才智能架構大致脈絡
在教師教學的動態運作中,能夠適應外部環境是對其最基本的要求。于個人來講,就是人才教育。應用實踐、不斷成長是時代對他們的要求。創新型人才機制培養了他們的道德風尚和行為習慣。創新是大智大勇、激流勇進的過程,也是在現代空前的機遇和挑戰下用智慧打贏勝仗的過程。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學生熟悉教學重點、管理范圍和要求。制定的教學計劃管理要同時滿足教師、學生和制度的需求,進行有質量的教學管理,發揮學生信息員的作用。教師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樹立良好的教風和班風。通過聽課、教學檢查等渠道,及時疏導學生心理,解決處理好學生發展問題。評價體系的建設,也要本著教育教學的初衷,以教師的活動評價,來提升應用型人才智能架構,同時為建設有效率的課堂教學,完成課堂教學預設目標,提供便捷條件。
四、基于應用型人才智能架構的教師教學評價
應用型人才主要強調:教師、學生、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和教學管理等幾大方面,其中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是構成教師教學評價的主要方面。
(一)促進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
新課程評價目標要求完成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和成才目標。教師開展工作以來,目標評價標準和行為標準也在不斷提升。教師在開展工作時,通過教學藝術、情感交流、人格魅力來獲得學生的尊重。通過自身的魅力征服學生,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讓學生獲得學識的提升。
在開展教學活動中立足實踐,強化學生學習意識。在學生心中,真正把他們放在了首位。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教育理念的基本體現,也是教學活動獲得成效的體現。學生在有序的學習中,具備了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功底,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不斷地學習探究。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明顯,要促進全面發展,必須客觀評價學生。
(三)教學活動評價體系構建
1.實踐活動評價。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對科學探究、實驗、調查、科技制作、演講表演、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進行評價。實踐活動可由師生協商組織,活動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
2.書面測評。傳統方法的運用,鞏固加深了知識。在場景設計中,以結合實際和關注學生興趣為出發點,綜合性,開放性的探究課堂目標。
3.個人成長記錄。日記是記載學生成長和進步的基石,也是記錄學生校內外參加實踐活動的過程、體會、成果的媒介。對學生做綜合性的評價可以從家長、學生自身的日記記錄以及教師的期望上參考進行。學生通過它,總結學習道路上的不足。
4.教學方法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方法評價,一般對照傳統教學手段進行比較。應用型人才的職能結構,離不開正確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課堂效率底下,學生根本無法掌握理論知識。而評價一個教學方法的優劣,就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能夠被學生接收和高效的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明確的教師教學評價標準
基于應用型人才的構成框架,教師的評價內容涵蓋:學習目標、教學設計、組織促進和調節教學,最終實現較好的學習效果。在學習目標上,要明確、具體、可行,重視培養學生技能、思想方法、行為方式和價值觀,最終促進學生全體全面發展。
在教學設計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制定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以適應學生經歷、興趣水平、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選擇的教學和評價方案,是要以提高學生知識為己任,讓學生主動參與進去。
要大面積實現教學評價的效果,必須當堂完成教學設計,突出重難點和基礎課程,以此提高教學質量。
五、結束語
高等教育的教學應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大事業。構建應用型人才,實現教育教學的跨越式發展是未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目標。在高校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通過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環境,提高課堂實效,為祖國培養出應用型、智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侯聰玲,高旭通識教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意義與對策初探.遼寧行政學院學報[J].大觀周刊,2015(8)
[2]李小慶,王果勝 .關于我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的幾點思考[J].求實,2012(Z1)
課題項目:中澳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對比研究_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川澳高校教師教學監控與評價體系對比研究;課題編號:SZJJ2016_104;校內編號:2016RYB11;課題級別:省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