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生 蔣鳳鎖
本科生導師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有效制度,但實施中暴露出的導師數量不足、學生參與度不高、師生關系不夠融洽等,以及新升格院校科研氛圍不濃、老師面臨轉型與發展等問題,都嚴重制約著新升格院校推行本科生導師制。通過對青年博士老師擔任本科生導師的必要性、可行性的探析,以及相應保障措施的建立,有利于青年博士老師自身的快速成長,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有利于導師制取得成效,不失為新升格院校推行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路徑。
青年博士老師新升格院校本科生導師制保障措施新升格本科院校首要的任務是順利通過學士學位授權評審和專業合格評估,需要學校在辦學理念、制度建設、培養目標等多方面進行重新定位和轉變,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關鍵是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外引內培改善師資結構,外引是主要方式,而青年博士老師又是引進的主要對象。
對本科生導師制的闡述較多,王卓然在《新制度主義視閾下本科生導師制制度建設探究》認為,本科生導師制是“以任務為導向,以個別化引導為主要形式,以程序化規定為有力推手,以常態化規定為保障,意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學校教學制度”,實踐證明,這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有效制度。新升格本科院校要實現“彎道超車”,必須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但已經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院校暴露出的導師數量不足、學生參與度不高、師生關系不夠融洽等影響本科生導師制取得實效的因素,以及新升格本科院校科研氛圍不濃、老師面臨轉型與發展等問題,都嚴重制約著新升格本科院校推行本科生導師制。由青年博士老師擔任本科生導師不失為新升格本科院校推行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路徑。
一、青年博士老師擔任本科生導師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導師制取得成效
從已經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院校經驗看,導師數量嚴重不足是制約實施效果的一大因素。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擴招引起的生師比過高,二是選拔導師的要求很高,必須具備高級職稱、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善于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條件的老師才能擔任本科生導師。而據陳余丹《基于學生需求的本科生導師制探討——以J學院為個案》、李蘋《本科生導師制的問題研究——以濟南大學城市發展學院為例》的調查,學生選擇導師時,首先看重的是導師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注重導師的個人能力和與學生的交往,對老師的職稱等并無嚴格的要求。青年博士老師有工作熱情,他們的成長歷程和取得的博士學位對本科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容易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青年博士老師在其學習階段,充分體驗了他們的導師對他們的全方位的指導,對導師制的內容較熟悉,對學生為什么導、導什么、怎樣導有切身體會。青年博士老師與學生的年齡差距不大,容易了解和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為,學生也愿意和他們溝通交流、做朋友,青年博士老師能對學生的情況有較為深入的了解,便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思想引導、學業輔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成長督導,他們的導心、導學、導向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使導師制取得實效。
(二)有利于青年博士老師的快速成長
作為本科生導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政治思想觀念,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懷,能全面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擁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和強烈的科研創新意識,熟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熟練教學方法和人際交往技巧,具備“慧眼識英雄”和“造就英雄”的能力。青年博士老師是新升格院校未來的希望,促使他們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水平,刻苦鉆研業務,努力搞好科研,提升教書育人能力,讓他們擔任本科生導師不啻為管理好、使用好青年博士老師的最佳平臺。青年博士老師在引導學生的同時,也會從學生那里接受到各種信息的反饋,感受到無形的壓力,迫使他們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結構,提升引導學生的能力,促進他們快速成長,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三)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本科生導師制強調個別化指導,其核心是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主動探究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素養的人。學院升格前,教師的學歷層次、科研意識和能力相對較低,學術研究氛圍不濃,一般采取班級授課制,教師側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這樣很難培養出高水平應用型人才。青年博士老師沒有這種傳統的影響,他們經歷了研究生、博士生導師的嚴格的科研訓練與指導,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較強,是導師制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他們更容易采用導師制的方式,以科研項目為平臺,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主動探究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素養。在青年博士老師的帶動和影響下,其他老師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提升自己的學歷層次,增強科研意識,教學改革和學術研究的氛圍就會逐漸濃厚,這對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研究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青年博士老師擔任本科生導師的可行性
(一)加大本科生導師制的宣傳力度,營造濃厚氛圍
通過學院網站,將青年博士老師的成長歷程、取得的各種榮譽和科研成果、學術研究方向和在研課題或項目、興趣愛好等圖文并茂地展示出來,讓學生在進校前就能盡可能充分地了解導師,找尋共同點或相似點。同時,學生的基本情況以一定的方式通報給青年博士老師,讓他們對學生有一個基本的印象,志同道合是團隊較為牢固的基礎。開學報到時,展示青年博士老師的簡介,通過現場答疑解惑、青年博士老師簽名贈書等方式,讓師生進行第一次親密的接觸,加深相互了解,為以后的雙向選擇打好基礎。
(二)以項目為平臺,保證師生互動的持久性、有效性
本科生導師制取得實效的一個關鍵是學生的主動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部分學生對參與科研感興趣,因此,經過雙向選擇,以師徒結對的方式吸納學生參與青年博士老師的科研項目,既能保護學生的興趣,又能保證師生的互動頻次,增進師生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強彼此的凝聚力,結成亦師亦友的關系,這種關系有共同的志趣和目標任務,具有牢固性、持久性。通過這個平臺,老師將項目進行細化、分解成一個個細小的任務布置給學生,以任務為導向,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科研訓練,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和批判性思維,以提升學生的科研素養和研究能力。學生在完成每一個任務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認知的不足,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專業知識的欲望。由于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導師的治學態度、人格魅力、待人處事的方式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也愿意將思想、學習、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問題主動向導師傾訴,學生的智慧乃至怪異思維對導師會有所啟迪,使導師的指導有了針對性。這種交融、碰撞,使學生的綜合素質、研究能力、創新思維得到很好的培養,是導師制取得成效的堅實基礎。
(三)舉辦“青年博士老師學生面對面”活動,達到“抱團取暖”效果
每個青年博士老師都術有專攻,并非對每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發展狀況、就業前景,以及學生面臨的各種問題和需求都能了然于心。為此,每個青年博士老師根據自己的專長設定一個講座主題,涉及專業培養方案的解讀、知識技能素質要求和課程選修、該專業發展狀況、就業前景、職業規劃、相關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等,通過有計劃地舉辦“青年博士老師學生面對面”活動和學生互動,既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又能減輕青年博士老師的負擔,達到“抱團取暖”效果。
三、青年博士老師擔任本科生導師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培訓力度,實施“青藍工程”
大多數青年博士老師沒有經歷過師范教育,對教育教學規范和規律、教學方法和技巧、教育管理和組織等較為匱乏,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不甚了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熟悉等,都會制約和影響導師制的實施。因此,青年博士老師引進之后的首要工作就是對他們加強培訓,使他們能站上講臺、站穩講臺,過好教學關。同時,為他們聘請師德高尚、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擔任他們的指導老師,實施“青藍工程”,引領青年博士老師如何上好課、如何做人做學問、怎樣做學生愛戴的好老師,促進青年博士老師的迅速成長。
(二)整合各方力量,推行“減負工程”
青年博士老師雖然有工作熱情,但他們面臨的教學、科研壓力也很大,需要整合各方力量,盡可能減輕他們的負擔,使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擔負本科生導師的任務。
一是要厘清與其他教育管理人員的關系。在學生評優、入黨入團等問題上,管理人員要尊重導師的意見,這對學生主動參與導師制也有較大的幫助。
二是開展“博士肩并肩”活動,定期召開導師工作經驗交流會,共同研討導師工作,分享工作中的成敗得失,通過交流,起到取長補短、學先進督后進的作用,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氛圍,使導師工作成果得以擴大,促進導師制的深入開展。
(三)堅持激勵導向,開展“暖心工程”
建立符合實際的激勵機制,核心是尊重青年博士老師的導師工作。將指導的學生數與教學工作量掛鉤,將其指導的學生在教學和技能競賽、“大創”“挑戰杯”、論文發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折算成教學工作量予以計算,將是否擔任本科生導師作為晉職晉級和評優的條件,對導師工作取得優異成績的予以表彰獎勵,工作成效不佳的,應幫助其分析原因,尋求改進措施。
充分發揮黨支部、工會等的作用,開展多種文體活動,愉悅青年博士老師的身心,關心他們的個人生活,幫助解決婚戀、子女入托入學等實際困難,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四、結語
本科生導師制對于新升格院校是一種促使其實現質的飛越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育人模式和培養機制,由青年博士老師擔任本科生導師有利于他們自身的快速成長,勢必帶動和影響其他老師的轉型和發展,從而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通過“青藍工程”“減負工程”“暖心工程”,能有效促進青年博士老師的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并取得實效,對進一步完善導師制,并實現導師制的全覆蓋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濟良,王洪席.本科生導師制:癥結與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53-56.
[2]郭永福,徐樂中.基于科研導師制的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11):63-66.
[3]劉是今.新升格院校本科生導師制的作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