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之英
高中文言文教學之痛是現今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頑癥。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文言文教學需要褪去更多的形式主義,追求本真之美,擯棄習慣性的思維方式,提高文言教學技術參數,遵循文言文閱讀規律,還原課堂教學應有的樣態,進而實現文言文化的豐沛的教育意義。
高中文言文追尋本真之美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保留與傳承的重要載體。但長期以來,高中文言文教學卻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頑癥。作為一種與今天習用語言相阻隔的文本,學生怕學,老師怕教。即使在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下,文言文教學依然存在著諸多誤區。
一是側重文言字詞語法教學。課堂上,教師往往一講到底,采用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方法。造成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簡單,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主體地位缺失的不良后果。
二是把歷史背景,文學常識作為重點。不斷地補充拓展,不停地挖掘考證,把文本背景當歷史教材來教,把文本內容當成思想教育課上,使學生很難真正走進文言文本,去讀懂作品的內在情思。
三是一味強調背誦,缺乏必要的朗讀指導。即便有指導也常常流于形式,浮泛虛化,因而,學生有效的朗讀不多見,難以讀出句子情味,讀出文言的意趣。
四是忽視文化滲透。文言文中有很多體現古人審美情趣、思想性格、哲思理趣的美文。而教學中,教師不注重對其中文化內涵的挖掘,以致學生認為學文言文就是學字詞語法,應付考試,造成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致不高,不能彰顯經典的核心價值。
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學誤區,改變學生厭學文言的現狀?
陳師道《后山詩話》中說“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這里的本色,即本來面目,筆者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同樣需要褪去形式主義,追求本真之美,擯棄習慣性的思維方式,提高文言教學技術參數,遵循文言文閱讀規律,回到文言課堂應有的狀態中來。
第一,注重文言文的誦讀涵泳。因聲求氣,是文言文學習的不二法門,也是文言文教學最有力的武器。但怎樣讓學生樂意讀愿意讀,朗讀指導固然少不了。朗讀指導不僅要教學生一些朗讀技巧、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處理,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在這些技巧的幫助下讀出作者內在的情感,品讀文章的妙處。從這個意義上看,教師的示范就很重要,好的朗讀具有喚醒的功能。在《蘭亭集序》這課的教學設計中,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誦讀,把握詩人情感,我準備了一篇主持詞,并找了兩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同學,給他們做了示范和輔導,同時配置了意境優美、主體吻合的古箏曲《高山流水》來渲染氛圍,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體現了經典美文的意蘊,讓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優美的文本和典雅的詩境中,靜心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誦讀也是文言文學習中積累語感,揣摩文意的最有效的方法,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教授《雨霖鈴》這首詞時,我設計了“美聽”“美讀”這兩個環節,先播放Flash課件,讓學生聽情感真摯的配樂朗讀來進行語感熏陶,感受詞的意境。然后通過教師范讀并作朗讀指導,接著讓學生在音樂中個別讀,分組讀。縱情的朗讀,讓學生忘卻了一切壓力和世俗的束縛,完全沉浸在詩人所營造的離愁別緒的傷感氛圍中。
第二,激活文言課堂,點亮學生思維。古語說得好,石本無火,相擊乃發靈光。在課堂生成過程中,教師要巧設情境,借助預設的“沖擊”來激發學生思維的“靈光”,使其產生超越尋常的見解,并以此更好地推動課堂的發展。首先在文言教學中努力創設理想的問題情境。在處理《陳情表》這課中“李密說服晉武帝的原因這一難點時,我分步奏設計了幾個問題。先從同學們感興趣的歷史問題入手,激起學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如“大家了解晉武帝嗎?”“李密和這個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到底是什么關系?”然后再次設問“如果晉武帝再質疑李密,他應如何應對?”“自古忠孝難以兩全,李密是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的?”在一個個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通過點撥逐步深入文本,,很快找出關鍵語句,并作出做出自己的解讀,同時,也清楚地了解到當年李密的陳情之難,陳情之智。其次關注課堂臨時生成,優化學生思維。課堂上的所有預設,都不過是開啟思維之門的一把鑰匙,我們要通過這把鑰匙,來放飛學生的思維,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例如在教學《六國論》時,我先用PTT呈現了秦滅六國的相關史實,然后要求學生對照史實閱讀課文,對課文中的有關論據和論點進行質疑。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短短幾分鐘,就從課文中找出了七處有違史實的內容。于是趁熱打鐵,接著問“剛才大家都紛紛批判這篇史論,把它當成靶子,進行猛烈地開火。但大家想過沒有蘇洵可是戰國社會問題的專家,他的筆下為何會出現這么多不符合史實的敘述和議論呢?是作者對歷史無知,還是他用心良苦?”有此一問,學生的思維便轉移到了文本的作者意義的探究中,形成了又一個思維交鋒的課堂高潮。
第三,注重文化滲透,彰顯經典的核心價值。《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閱讀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文言文學習應該把重點放在對古漢語文字符號背后所承載的中華文化以及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的了解和領會;教授經典古文,就是要領略其文章的核心價值。經過千百年淘洗而流傳下的,一定是詩文極品,表現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學生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如《勸學》體現了讀書人頑強刻苦、勤奮好學的精神;《師說》勸導世人應尊師重教,不恥下問;《陳情表》傳承著了中華民族的美好孝道;《寡人之于國也》體現了孟子經世濟民的偉大情懷……藝術經典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有步驟,有方法地講解這些傳統文化中的鮮活內容,那么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個性,健全的人格有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改變傳統教法,提高文言教學技術參數。文言文課堂教學也可以做到自如流暢,不板滯。就一堂課而言,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表現為課堂教學縱向上是多樣化的,所呈現出的元素也是多樣化的。即文言課堂既要有誦讀文章的情趣,把玩文字的意趣,體味文言的興趣,又要有領悟文字的理趣,浸潤文化的雅趣等。要讓文言課堂變得精彩紛呈,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多媒體與網絡來拓展更多的文言知識,或者開展有效的小組活動,教師要注重“授人以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文言文的習慣。同時,注重靈活運用,提升學生多方面的才能,學習能力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同的教學方式又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機會。因此,為了有利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要積極轉變觀念,緊跟時代步伐,要以學法的改革帶動教法的改革,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全面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
洗凈鉛華,回歸文言文教學的本真,讓我們在“真語文”理念的指引下向理想的語文課堂進發!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6版.
[2]《回歸高中語文教學本真》.中國學術期刊網,2015-,(11).
[3]《高中語文教學中“一文多讀”的應用》.課外語文,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