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兵
在物理教育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必須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課程目標、內容等,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重點研究了學生在環境保護、能源利用、可持續發展、尊重生命等幾方面進行實踐。學生每學期根據當前的學習內容設計一兩個綜合實踐活動,在綜合實踐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物理教學社會責任感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能源尊重生命責任感是一種自覺主動地做好分內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狀態,責任感從本質上講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業、利國家、利社會,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時,要以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為重。作為學生,有了責任感,就能夠主動學習,將學習應用于社會實踐活動中。
物理是一門基礎科學,物理學一直引領人類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深化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是技術進步的重要基礎。物理學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的方式,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環境保護
環境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初中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很多相關知識直接與環境保護有關,聲學中,控制噪聲污染;熱學中,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的解決;光學中,光污染;力學中,載重汽車對路面的影響;電磁學中,電磁污染;核能利用中,避免核污染。環境保護可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這些環境污染問題是由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明白污染的來源,然后結合實際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學生習得知識的同時激發了自己的責任感。
1.控制噪聲污染,首先,要通過觀察分析噪聲產生的原因,對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影響及對人的身心健康的破壞。其次,學生以小組方式利用課外探究活動“不同物體的隔聲性能”的研究,課外閱讀“以聲消聲”新技術的成果等;結合學校或者學生家庭所處的環境設計出控制噪聲的方案。最后,分析部分可行方案具體實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保護環境的重要一員。
2.光污染是現在大型建筑玻璃幕墻反光、夜晚城市燈光、強光景觀燈、汽車強遠光等對人們的財物、視力、觀察的影響。“地球一小時”我們可以從天文角度,在必要的時候還城市一個完整的夜空。
以上的兩個綜合實踐活動安排在八年級上學期,學生在分別學完聲現象、光現象后進行探究,此時學生有了基礎知識,又掌握了初步的探究方法。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僅能學會方法,在活動中他們自然意識到控制噪聲人人有責,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然形成。
3.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的解決涉及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近年來氣溫反常、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城市持續高溫、南方冰凍災害,等等,都要求我們如何減少這些災難性的事件的發生。這類熱學類問題在學生九年級上學期進行探究:學生可以從日常用電、用熱的角度計算分析自己每日的碳排放量、熱量的排放,哪些角度可以減排等。
4.電磁污染,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時時刻刻環繞著我們,過強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平常的輻射對人體的健康影響不大。
5.核能利用合理、防護得當,是清潔、高效能源,但如果管理防護不當,對人類的影響卻是毀滅性的。
以上兩項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匯總分析,形成小論文。
二、能源合理利用
常規能源的合理利用,目前人類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氣,這些常規能源的存量有限,而且使用中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大規模的霧霾、酸雨等污染。但目前,現階段大規模替代還不可能,因而在學習中可以思考如何盡可能減少這些污染,可以運用科技將污染物轉變為我們可再利用的資源、能源,既減少污染,又提供更多的能源。替代能源的使用,如電動汽車代替普通汽油汽車。
新能源的開發、充分利用:太陽能的充分利用、水能、空氣能、氫能、核能、生物質能、潮汐能、海洋洋流能的利用,不同的新能源的開發困難是不同的,學生在此基礎上可以思考如何利用好現階段開發方便、可以大面積推廣的新能源。對于現階段困難較大的新能源,可以在應用中進行技術突破。
減少碳排放:浪費能源的同時還增強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強溫室效應。“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全球性節能活動,提倡于每年三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六當地時間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以此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讓學生親自參與該活動,了解活動的發展歷程,最終然學生自發形成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的社會責任感。
三、社會可持續發展
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運用,通過學習了解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的分布,關注世界和我國淡水資源的嚴重危機,關注水體污染和防治,從而在關注中思考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的措施。學生通過對為水資源可持續性展的學習、研究明白保護水資源人人有責。結合我地實際調查,分析我地水資源的來源、利用、水污染的源頭等,向政府部門提供我們的研究結果、改進意見。將化工企業、紡織企業、造紙企業集中安排在重污染園區,便于集中處理。農業要注意農藥污染及生物平衡系統的研究。參考《xx初中建議xx鎮水源合理利用與治理》2016.12
能量守恒定律在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研究中不可違背,這是一個原則性問題,違背能量守恒定律的一切永動機都是不可實現的。但如何減少能量的損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依據。可以大膽設想,但不可胡思亂想。積極探究,及時實踐,將所有猜想落實于實際生活中驗證。
四、尊重生命
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觸電、防輻射等幾方面預防是在掌握好物理基礎知識,在遇到這些情況能自覺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有危險而對電、水、交通、輻射產生畏懼感,因噎廢食。
目前,交通工具的發達,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問題,交通事故連發,安全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結合到物理學科,可以通過具體的物理知識去分析原因:超載、超速、轉彎速度過快、視線盲區等。然后學生在參與交通中注意遠離超載、超速車輛,不靠近大車,尤其不要在車輛盲區出現;在交通宣傳活動中可以更生動的宣傳交通規則;如果將來自己在駕駛中就會自覺地注意不超載、不超速,小心駕駛。
溺水事故的原因有多種,有游泳發生事故,也有不小心滑入,也有冬季滑冰落入水中還有由于救人措施不當導致的,其中有一些是可以避免的,學生在學習中學習的摩擦、物體浮沉條件、壓強等相關知識在平時就做一些探究活動,在緊急情況下就不會慌亂,而冷靜的采用合理的方式擺脫困境或施救。參考《xx初中學生防溺水宣傳冊》如何在游泳中利用物理知識分析自救方法。
我曾經遇到一位家長說她的兒子在家自己不敢獨立插插頭。我很驚訝,結果隨后做的小調查,這樣的學生不是個例,13歲的孩子不敢插插頭能說明他的安全意識強嗎?不是,而是家庭教育僅強調電的危險,而不告知危險發生的原因,因此物理教學中的安全用電讓學生知道人觸電的原因,學生就知道什么情況才會觸電,插插頭只要不直接接觸金屬觸頭等通電部位,人就是安全的。
學生知道了危險發生的原因,就會形成安全意識,自覺宣傳“尊重生命”,實踐個人社會責任。
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貫穿于物理教學的全過程,課堂教學,小組合作探究,課外探究活動等各方面。因此在物理教學設計可將學生的學習內容、方法融于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進行,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顧明遠.中國教育路在何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