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志
孩子的需求,你滿足了嗎?
?李榮志

每到假期,孩子們都是四處奔波,疲憊不堪,家長給孩子報一個又一個培訓班,生怕錯過哪一個,落在同齡人后面;家長群里,討論最熱烈的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誰過了鋼琴十級,誰考了奧數五星,誰英語比賽得了大獎,每個頭像后面都有著一顆不淡定的心;朋友圈則更成了家長的焦慮源泉,看到各種“曬孩子”,家長們面色凝重,壓力山大……
這反映出大多數家長在面對“孩子到底適應怎樣的學習模式,需要什么樣的成長環境”這些選擇時往往缺乏思考,常常通過身邊熟人的狀況來判斷。
父母要正確對待和評估家庭和孩子的需求,不要在教育的道路上陷入誤區。
朋友圈是一個社交自媒體,我們每天都會在圈子里看到各類曬。當看到圈子里的朋友過得很好時,無形中會感到一種同伴壓力,“沒有英文名,不能和我的孩子做朋友”“贏在子宮里”“我兒子鋼琴過了十級”,這些“曬孩子”讓家長們的朋友圈焦慮逐漸升溫,幸福感大大降低。
1.改變心態,平和地看待同伴壓力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展示自己好的一面的需求,都希望被外界所認可,所以在朋友圈里曬的其實是一個人的最好狀態。當你有了這個認識時,你就可以用平和的態度去看待同伴壓力,你要告訴自己:“我不是見不得別人好,我只是希望和他們一樣好。”
2.將同伴壓力當做自我提升的機會
同伴壓力像是一個指示器,可以向他們學習教育孩子方面的經驗。利用同伴壓力,你能夠敦促自己自我提升。
3.給孩子的愿望排列優先級
你要了解孩子最渴望獲得的是什么,最希望能在哪個方面被人尊重,給他的愿望排列優先級,在最優先的領域中投入更多精力。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不能顧此失彼。
4.也要學著向下比較
在面對孩子成績時,不要時刻只和班里成績最好、條件最優越的孩子比較,杜絕“平均線誤區”。適當也向下比比,看到孩子的優點,或者和之前比比,看到孩子的進步。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在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家庭和兒童教育》中有一句話:“在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育,就是正確的家庭制度和耐心等待。”這都說明了一個相同的道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遠比更多的輔導班重要得多。
1.不記得的事情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家庭中的不經意行為會給孩子留下經久的印象。小時候父母從來沒有教我路邊的樹名,而我卻對各種樹非常熟悉,細想起來,那是父母在農田里談笑風生聊天時給我的印象。你每天看似普通的“規律的起居、麻利的收拾、健康的飲食”,其實已經深深植入了孩子的血液。
2.不要把你的需求強加于孩子
每個人潛意識中總想得到第二次機會,滿足童年對自己特別重要卻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現實中很多家長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理想,而把希望轉嫁孩子身上,看到什么都想讓孩子學,于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學習工具。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和孩子好好聊一聊他到底想要啥。
3.不要把教育孩子看成自己最重要的職業
很多家長往往這樣認為,孩子是我生命的全部,我活著就是為了孩子。這種思維是錯誤的。每個成年人做成最優秀的自己,這本身就是在給孩子引導,而不是把自己的全部都給予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要理清主次,在該給孩子的領域多給。
要給孩子一份讀書的興趣,還要給孩子一個堅強的意志。
更重要的是幫孩子鑄就長久的幸福感。一個人的原生態家庭對他一生的影響都很大,在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大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鬧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心理陽光很多。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推崇孩子的爸爸。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愛!
(作者系南京郵電大學副研究員,二級心理咨詢師。)
編輯若魚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