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關工委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關工委
弘揚抗戰精神的時代楷模『最美五老』金春燮
吉林省關工委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關工委
69座紀念碑的背面,是遠去英雄的身影。69座紀念碑的正面,是理想和信念的光輝歲月……你讓黑土地上的紅色記憶綻放光彩,告誡后來人,勿忘茂績當年舉,莫讓英魂此地銷。
——2013年度感動吉林十大人物金春燮頒獎詞
碑志抗聯、名與英靈皆不朽,心牽學子、愛同薪火并相傳;義有擔當、誠為忠魂揚浩氣;責無旁貸、每將余熱勵來人。
——金春燮榮獲2015年度全國“時代楷?!遍郝撛~
金春燮,朝鮮族,1947年10月生,中共黨員。曾任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委組織部長、縣委副書記、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5年4月任縣關工委主任。
主要榮譽: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工作者、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第三屆全國長征人物獎、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2015年被授予全國“時代楷?!睒s譽稱號。2016年獲全國關心下一代“最美五老”殊榮。

中央電視臺“時代楷模發布廳”發布金春燮先進事跡
金春燮擔任汪清縣關工委主任13年來,尋訪全國10多個省市,行程2萬多公里,踏遍全縣177處抗戰遺址遺跡地和烈士犧牲地,撰寫朝漢兩種文字碑文2.5萬多字,籌建5處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展館,策劃、設計并協助有關部門開辟2條紅色旅游線路。編撰《汪清英烈傳》等23本100多萬字愛國主義教育資料,協助拍攝6部愛國主義教育專題片,舉辦19次青少年成長圖片展,到省內外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大中小學義務作愛國主義教育報告100多場,受教育群眾和師生1.7萬多人次。在全縣組建20個“五老好人團隊”,組織42所中小學校成立“英烈中隊(班)”,30名少年兒童加入金牌宣講員隊伍,成立3所“留守兒童之家”,多方籌措資金300多萬元,為1700多名貧困學生捐資助學。
——每當看到烈士的生平資料,親眼目睹烈士犧牲地,心中波瀾起伏。烈士們的平均年齡都不到30歲,多數烈士還沒有結婚,有的還沒有留下姓名。他們用生命為我們換來了幸福與尊嚴。他們的魂靈應有安息之地。他們那舍身保國、視死如歸的堅強信念,應當永遠被銘記在心。
——陵園,是我們可以尋找的根;墓地,能讓他們的精神永存。紀念碑是有生命、有靈魂的,它向我們傳遞著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振興中華的偉大追求。
——我是從一名貧苦農民的兒子,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走上領導崗位,走到了今天。我覺得,干好自己能干的事、應該干和必須干的事,是一名黨員干部最起碼的覺悟。
——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傳承紅色基因的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有生之年,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將繼續發揮余熱,堅持為抗日英烈樹碑立傳,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這就是我晚年的人生追求!
修建童長榮烈士陵園
汪清縣是抗戰時期延邊地區黨的領導核心和抗日戰爭的指揮中心,這片熱土掩埋了無數革命英烈的忠骨。金春燮從事愛國主義教育紅色基地建設,是從修建童長榮烈士陵園開始的。
童長榮是中共東滿特委書記。1934年春,在汪清縣十里坪廟溝為掩護戰友狙擊日軍時犧牲,年僅27歲,是這片土地上犧牲的職務最高、影響最大的革命英烈。尋訪英烈時,進入他視線的童長榮烈士墓,只是些支離破碎的石頭堆砌的土包,他的心隱隱作痛,同時暗下決心:為這位民族英雄立碑建陵,使抗戰精神在關愛一下代中得到賡續傳承。拜訪老同事、老部下、民企老板“化緣”,動員五老及社會各界人士捐資,經他和關工委班子的老同志多方努力,籌集了30多萬元資金,童長榮烈士陵園于2010年正式開工。他虛心向老專家學習設計知識,自行完成了陵園的總體規劃設計,專程到蛟河市天崗鎮采購石材,為的是節省資金;他的家距施工現場45公里,他每天來到現場,“打的”費就花了1000多元,都是自掏腰包,為的是保證施工質量;2010年國慶節期間,他的嚴重肝病犯了,晚上打針吃藥,白天照常下工地,3個月下來體重降了20多斤,為的是陵園一期工程入冬前按時竣工。2011年6月27日,在建黨90周年紀念日到來前夕,占地面積700平方米的童長榮烈士陵園終于落成了。
如今,童長榮烈士陵園已成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黨史黨性教育培訓基地,每年接待全國黨校培訓班學員、在校生及縣內外各界群眾逾萬人。“汪清抗日烽火、燎原東滿大地”,原中宣部副部長、現代著名詩人賀敬之的這一題詞,使汪清的紅色教育知名度更高、英烈的抗戰精神傳播得愈遠。

金春燮講解童長榮烈士事跡

金春燮開辦汪清英烈網
開辦汪清英烈網
創辦汪清英烈網,用現代手段來宣傳英烈的革命精神,這個想法在金春燮腦海中已想了好久,2012年春開始實施。建網站需要花錢,需要花費精力,還需要有懂得專業的人。思前想后,他決定向在北京工作、有這方面專長的兒子求助。開始,兒子對他的這一想法有些驚訝,得知爸爸的初衷后表示全力支持。按照兒子的指點,他到縣委宣傳部、縣委黨史研究室、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查閱了大量資料,將收集的200多張革命烈士、抗戰歷史事件等圖片、20多個英烈事跡及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設計了陵園概況、基地簡介、人物傳略、歷史慘案、紀念視頻、關工信息等多個欄目。兒子專程回來做網站,進行技術處理,在有關方面的支持下,2012年4月,“白山黑水中華魂——汪清英烈網”正式上線運行。這是吉林省第一家縣級單位開設的“英烈網”,也是他引為驕傲的一張宣傳抗戰精神的網絡“紅名片”。從此,汪清英烈網成了他發揮余熱的新“陣地”,家里的書房也成了“不掛牌的關工委辦公室”。
年近七旬的金春燮,從練習打字開始,逐步學會自己維護和更新網站。2015年秋,歷時半年,他對汪清英烈網全面改版,完善了“遺址在線定位、尋訪一鍵撥號、網上英烈祭祀、二維碼掃描分享”等功能,實現了與手機同步在線瀏覽。汪清英烈網建成運行至今,每天的點擊率都在百次以上,網民來自全國各地,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的網民也進入網站瀏覽,從而將汪清抗聯事跡和抗戰精神推向了世界。
創建汪清抗日戰爭紀念館
2013年初夏的一天,一位姓王的女士敲開了金春燮家的房門,進門就對他說:“我姐姐康存香看到了您創建的汪清英烈網,很欽佩您,想把她手中的一批抗戰遺物交給您。”乍一聽,他還以為來人是倒賣文物的。“姐姐當初搜集這些抗戰遺物,就是為了印證日軍的滔天罪行。姐姐說,它們在您的手里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可以一分錢不要?!甭犃送跖康慕忉?,他感動得眼睛濕潤了。
2014年7月,他從王女士手里鄭重地接過了200多件抗戰物品。為了給這些抗戰物品找個“家”,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建一座縣級抗日戰爭紀念館,讓人們更直觀、更深入地了解那段歷史。建展館場地是個大問題。他想到了縣檔案局的一個閑置房間。他找到了縣檔案局局長,開始,局長面露難色?!斑@么大的房舍,如果出租,一年能有好幾萬元的租金收入呢!”“別說是好幾萬,就是好幾十萬也買不到抗戰精神??!”他向局長講,這200多件抗戰遺物,是日軍侵華留下的罪證;讓更多的人看到它,對教育子孫后代了解那段歷史有多么重要……局長被打動了,場地分文不收供無償使用。接下來的日子,他和關工委的兩名老同志一起,丈量房屋、研究布局、選購材料、裝飾布展。2014年9月16日,汪清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了!他還親自動手撰寫解說詞,親自當講解員,這里成為又一處深受青少年歡迎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