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中山 (寧波)
顧翊群簽字的中國農民銀行紙幣
湯中山 (寧波)

圖1 農民銀行1935年發行的德納羅版1元紙幣中英文“y.c.koo”簽名釋為“郭外峰”簽字

圖2 農民銀行1941年發行的美鈔版100元紙幣中英文“y.c.koo”簽名釋為“郭外峰”簽字
中國農民銀行作為民國時期“中、中、交、農”四大國家銀行(或稱四大官僚資本銀行)之一,成立最晚,但發展最快,很具特色。中國農民銀行是由蔣介石親自創辦并擔任理事長,寧波籍人士直接經營的銀行。這也是一家國家銀行和軍事銀行,是以農民農業農村為金融對象的國家級專業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畫面富有鄉村特色,如農夫耕地、車水、插秧、堆場、收獲等圖,甚得藏家喜愛,各版紙幣也較容易收藏和得到。但筆者唯獨對1941年顧翊群擔任第三任中國農民銀行代總經理、總經理職位時發行的紙幣,為什么沒有顧的簽名感到甚為疑惑和蹊蹺。有些紙幣目錄和圖解書籍均將中國農民銀行1935年和1941年發行的德納羅版或美鈔版紙幣中英文“y.c.koo”簽名釋為“郭外峰”(圖1、圖2);1992年7月出版的由趙隆業編著的《舊中國國家銀行紙幣圖錄》附錄103頁就將英文“y.c.koo”標注為“郭外峰”;又如張志超1993年12月編的《民國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法幣圖鑒》、吳克夷1998年4月編著的《中國紙幣圖鑒目錄四行通鈔》中均將英文“y.c.koo”簽名釋為“郭外峰”;2001年出版的《中國近代紙幣史》一書,也將1935年版的德納羅?十元券紙幣簽字辨為郭外峰和徐繼莊等[1]。經筆者查閱資料,對照實物和反復研究,認為“y.c.koo”是顧翊群的英文簽名,即“翊.群.顧”,而不是郭外峰。主要理由如下。

圖3 中國農民銀行1935年德納羅印刷公司10元紙幣顧徐簽字正背圖
1.郭外峰作為第一任豫鄂皖贛四省農民銀行總經理,在該行改組為中國農民銀行之前的1934年秋病故。豫鄂皖贛四省農民銀行第二任總經理是徐繼莊,1935年4月四省農民銀行擴大改組為中國農民銀行,徐繼莊就是中國農民銀行的第一任總經理[2]。郭外峰從沒擔任過中國農民銀行總經理等職務,怎么可能在以后的農民銀行紙幣上出現他的簽名?人已去世,怎能再去簽署中國農民銀行的紙幣發行?
2.根據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中國農民銀行》一書披露,1940年11月因第二任中國農民銀行總經理葉琢堂養疴海外,由董事長孔祥熙推薦,邀聘顧翊群擔任第三任農行協理,并代總經理職務,主持行務。在1941年10月第23次董監事聯席會議上孔董事長提議顧由代總經理正式轉為總經理,直至1945年10月由李叔明任總經理止。因此,在這段時間里,新印刷發行的中國農民銀行鈔票紙幣理應有顧的簽名。所以英文“y.c.koo”應該釋為“翊.群.顧或顧翊群”,而不是“郭外峰”。
3.從大業、德納羅、美鈔等公司印制的農行票上的英文稱謂中也能看出顧作為代總經理和總經理的變化軌跡。如德納羅1935年版十元券(圖3)和1941年版一元(圖4),顧的英文稱謂是“Acting General Manager”,均為協理(代總經理)。而大業1942年版一百元券和美鈔1941年版一百元券上顧的稱謂為“General Manager”(圖5、圖6),已是總經理。從顧的職務變化可以看出農行德納羅1935年十元券和1941年一元、伍元券均是在1941年10月前顧作為代總經理時印制和發行的,而大業1942年版一百元券和美鈔1941年一百元券顧和徐繼莊聯合簽字版,應該是在民國1941年10月后顧任總經理后印刷和發行的。徐繼莊是在1940年夏天第二次到農行上臺(徐因與孔祥熙有矛盾,在1937年4月被調離農行,改任郵匯局副局長,接任者為葉琢堂),當了幾個月協理、代總經理,顧上臺后徐仍降為協理,因此農行當時發行的鈔票就由顧和徐聯合簽署。美鈔1941年一百元券顧和徐繼莊聯合簽字版的紙幣,全部都是雙字軌、單面印刷字軌和號碼,而由葉琢堂和陳準鐘聯合簽字的紙幣都是無字軌、單字軌,雙面印刷字軌號碼(圖7)。葉是顧的前任,他任職時簽發的紙幣是先行發行的紙幣,是無字軌和單字軌,理應如此。
4.為什么農行1935年版的德納羅十元券紙幣上有顧翊群的簽名?顧是1940年11月任農行代總經理,為什么會在1935年版的德納羅十元紙幣上有顧的簽字?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紙幣上印刷的日期與發行流通日期是兩碼事。一種情況是以前年份的已經印刷完成的半成品紙幣,因總經理換人,為了不浪費紙張和印刷成本,馬上加印號碼和新任總經理簽名,進行發行。另一種是新總經理上任,馬上印紙幣,需要設計、制版、印刷等,花費時間和成本,而利用原有的紙幣設計和版子,通知印鈔廠繼續原版印鈔,運回國內后印上新總經理名字簽名和號碼,這樣照樣就可發行。舊中國銀行委托國外印鈔廠印刷的紙幣,大都是未完成品,不印號碼、簽名、印章等,以防廠方或運輸途中出問題。號碼、簽名、印章等大都在國內自己印刷。當然,這時同一版式的紙幣由于印刷前后時間差異,紙幣的冠字和號碼及簽名簽章就不同,以示區別。筆者見到和收藏到的1935年版的德納羅十元券紙幣由顧翊群簽名的都是雙字冠(圖3),沒見到單字冠,不知是否有單字冠存在?紙幣的字冠和號碼、簽名和簽章都具有唯一性、可分辨性、防偽性,結合號碼和簽名就可分辨該紙幣的大約發行時間,發行數量,簽發者等。

圖4 中國農民銀行1941年德納羅印鈔公司1元紙幣顧徐簽字正背圖

圖5 中國農民銀行1942年中國大業公司100元紙幣顧徐簽字正背圖
顧翊群(1900-1992),字季高,江蘇淮安人,早年就讀北大,曾赴美留學,1924年獲美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回國后曾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財務秘書、清華大學經濟系講師,上海中孚銀行副經理等職。1934年被“國防設計委員會”奉派赴歐美考察金融幣制近一年,回國后同李滋羅斯等一起,參與了法幣改革設計。1936年任行政院參事,同陳光甫等赴美訂立《中美白銀協定》。回國后任廣東省銀行行長,1938年升任廣東省財政廳長。廣東省府委員兼財政廳長。1940年11月到農行任職后,因“農行驅顧護行團”揭發貪污瀆職等行為,被改任四聯總處秘書長等職。1944年參加布雷敦森林國際金融會議,1946年赴美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中國首任執行干事。1966年退休后定居臺灣。出版了《危機時代的國際貨幣金融論衡》、《中西社會經濟論衡》等書。他一生最大亮點就是參與了法幣政策的制定。 1933年8月15日,顧翊群向蔣介石上陳《中國貨幣金融政策草案》。楊永泰(蔣的秘書)在此方案上批:“顧君為國內研究經濟之有名學者,所擬貨幣金融政策確有商榷之價值,非普通條陳可比。請閱全文,如認為誠有可采之處,可抄交庸之總裁、子文部長,并另行指定數人切實討論,再行具簽呈核。”蔣介石批:“可抄交宋部長、孔總裁采閱。”[3]表明顧翊群及其貨幣方案已引起最高當局的重視。

圖6 中國農民銀行1941年美國鈔票公司100元紙幣顧徐簽正背圖

圖7 中國農民銀行1941年美國鈔票公司100元紙幣葉陳簽字正背圖無字軌雙面號碼
注釋:
[1] 江蘇省錢幣學會主編:《中國近代紙幣史》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399頁。
[2]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編:《中國農民銀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0年5月第263、265頁。
[3]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第46頁。
(責任編輯 劉 箏)